■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让不少观众从新的视角感悟古诗词

■厦门的大中小学生中也有一些“忠粉”,其古诗词素养令人赞叹

安静伤感的诗句(别在喧嚣的生活中疏远了古典诗词)(1)

■专家认为,光靠一场电视大赛,无法掀起持久的古典诗词学习热潮。资料图

刚刚落幕的央视科教频道《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让古诗词成为新春“爆款”。无数家庭守在电视机前围炉诗话,并被节目中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学生“圈粉”。观众随着选手们吟咏诗词,听着专家娓娓道来诗词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扣人心弦的“飞花令”,再次领略了中国诗词之美。

在厦门的大中小学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吟诗诵词,出口成章。让我们跟随他们,去看看他们眼中的诗和诗意的生活吧。 记者 李小庆

上初一学作近20首诗词,想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姚璐雅

集美大学中文系大二学生

安静伤感的诗句(别在喧嚣的生活中疏远了古典诗词)(2)

姚璐雅说,自己“陶醉于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倾心于国学经典恒久不灭的动人魅力”。她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开始熟读《唐诗三百首》,父母不在家,她就一个人默默地一边读,一边想象意境、画面。姚璐雅说,自己读诗时心情特别好,尤其喜欢长一点的诗,如《长恨歌》《琵琶行》。

到了初中,姚璐雅又诵读了《宋词三百首》《苏轼词集》《南唐二主词》等,并开始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初一一年,她学习创作的诗词就有近20首。姚璐雅说,尽管后来课业加重,但她还是常常诵读诗歌,她觉得,这是自己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

她觉得,诵读古诗词,就像穿越到千百年前与古人对话。她最爱子瞻(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醉归遇雨抒怀,东坡居士趯然旷达的精神境界与卓荦不凡的人生理想跃然纸上。”姚璐雅说。

姚璐雅说,古诗词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悄然滋养着她的灵魂。在校园中,漫步于木栈道边,望夕晖中波光粼粼的嘉庚湖,她就自然吟诵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新雨初后,中山纪念馆前的草坪碧色莹莹,遥望朦胧青翠,体味到千百年前韩昌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韵味。

她说,诵读间,有美景环绕当然更好,但其实,诗意是在心中。即使在喧闹的火车站,她也能捧一本诗集,静心潜读。

现在,姚璐雅立志考研,希望考入厦门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方向,进一步探索古诗词之精魂。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名“忠粉”,姚璐雅说,自己每期节目必看,而且从中获益匪浅,使她以新的视角感悟古诗词,更深地感知诗词间的厚度与气韵。“如果有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我要报名参加。”姚璐雅说。

姐姐诵读时他默默记下,已经能背诵近百首古诗词

朱元骐

湖滨小学一年级学生

安静伤感的诗句(别在喧嚣的生活中疏远了古典诗词)(3)

擅长古诗词并不只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湖滨小学一年级学生朱元骐也对古诗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妈妈白女士说,儿子最近看《中国诗词大会》,至少三分之一的题目都能答对。

白女士说,儿子现在能背诵近百首古诗词。这些并不是他刻意去背诵的,而是比他大三岁的姐姐在诵读时,他就在一旁默默记下来了。有时,姐姐还没背下来,他已经能背诵了。

朱元骐一边看《中国诗词大会》,一边记诗词。白女士说,她把节目中出现的古诗词整篇找出来,并打印出来给儿子看,儿子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节目知识点延伸出来的《上下五千年》《霍去病》等,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全然成了一名“好奇宝宝”,对古代尤其是盛唐的诗歌,充满了好奇。

这名外号叫“老夫子”的中学生,喜欢给古词谱曲

黄方明

集美中学高二学生

安静伤感的诗句(别在喧嚣的生活中疏远了古典诗词)(4)

因为喜欢古典文学、古诗词,黄方明上初中时有个外号叫“老夫子”。上了高中后,他也是班上的“古典通”,同学们有什么诗词不会的,想了解什么典故的,都问他。黄方明说,十有八九他都会。

黄方明说,自己的父亲酷爱古典诗词。黄方明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掏出一本写满各种经典古诗词的手抄本,让他背诵。别人家的小朋友睡前是听故事,他是听父亲念古诗词,以及诗词背后的故事。起初他听不懂,但后来慢慢懂了,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时候,黄方明学画画。他看到许多绘画大家都会给画配上一首诗词,黄方明觉得,自己也可以创作,于是开始学习创作诗词。但是,那时的他不懂押韵、不懂对仗,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时候写的只能算是打油诗。“但即使这样,也是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黄方明说。

黄方明说,班上许多男生喜欢战争、悬疑类的书籍,但自己却爱古典文学,上了初中大量接触文言文后,开始尝试文言文写作。有一次月考,他还斗胆写了一篇文言文作文,老师虽然给他打了高分,但也提出了警告:要是中考这样做,就太冒险啦!

上初中时,黄方明在校园里的知名度很高。学校举办运动会,他经常被推荐去撰写口号、标语。他创作的口号简洁、朗朗上口,还很“文艺范”,颇受欢迎。黄方明说,从初二至今,他创作的诗词也有数十首了。

黄方明说,自己最爱词,因为词可以唱出来。有时闲着没事干的时候,他就默默唱词。有时他还找来词的古谱,用乐器弹奏出来,跟着调调一起唱词。有的词找不到古谱了,他就自己谱写,怎么好听怎么唱,但是这些曲谱他从不写下来,有时唱第一遍和唱第二遍的谱还不一样。

【观点】

年轻人学古诗词

近十年越来越多

厦门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陈伟强从1998年开始诗词创作,在众多刊物上发表过300多首诗词。

陈伟强说,在诗词协会,身边大多都是老年人。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据2004年《中华诗词》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有300万人写诗,但60岁以上高龄的退休老人占95%之多。但是近十年来,学习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水准也越来越高,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现在,陈伟强在厦门汉服文化交流协会义务教大家欣赏和创作诗词。

陈伟强说,古典诗词是一门综合修养课程,诗以言志,内心必须要有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传统文化的熏染、内化,不能只是把弄文字游戏。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现在,身边喜欢写旧诗的人也越来越多,比如他所在的“知鱼诗社”,大多由80后组成,而且现在写旧体诗纯粹是内心真正的热爱,与金钱、名利无关,这样很容易出好作品。

光靠一场电视大赛

无法掀起持久热潮

曾任集美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现任厦门工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苏涵说,古典诗词离我们并不遥远,是我们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疏远了古典诗词。不少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和考试压力之下,不得已放弃对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应有的关注。

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引起较大关注,是由于中央电视台以当下人们喜欢的传播方式,通过竞技化、娱乐化手段让人们发现了古典诗词的美。但是苏涵认为,想要通过一场电视大赛就掀起大面积的、持久的古典诗词学习热潮,这是不现实的。他觉得,要让大家学习古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电视大赛只是一种特殊的手段,关键还在于教育制度的改变和社会心态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