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宋梅花 报道
伴着秋阳的脚步,一个充满了民族气息,飘满稻花香的村庄出现在眼眸:合群村。很亲切的名字,如同村支书钟白玉给人的第一印象:亲切、朴实,自然,洋溢着庄稼人的淳朴。走遍村落,才知道合群村并不仅仅带给人亲切和朴实,它更融合集聚了一个白族村落百姓的勤劳和智慧,他们紧跟时代,成功创建并发展了多元化乡村产业模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合群村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村书记是女的,冲这一点就让我们很惊奇。她站在谷塔里笑着对我们说话,长相朴素,圆脸、亲和。民间有句俗话叫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似乎非常适合钟白玉书记。这位貌不惊人,走在人群中绝对是不起眼的她,说出的话让我们吃惊了:她曾作为脱贫攻坚先进村支部代表,到北京受到了的接见,这对她工作的付出最光荣的肯定。站在晒谷塔,她简要介绍了村里情况,便带领大家走进加工厂参观。
走进加工厂,让人惊叹 农业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一个白族小山村,不仅粮食种得好,还有了自己的加工厂。加工厂的第一间屋子堆满了菜籽油枯饼。钟书记说,那是用来作肥料的。钟书记接着告诉我们,合群村人均收入已过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主要是因为组织的力量,上下一条心。近几年,创建了党支部 基地 合作社 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平时把所有的党员组织起来,把所有能种植的土地组织起来,把所有的群众组织起来,39个党员,分成了四个党小组,每一个党小组管一个产业,渐渐提升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开拓出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发展产业伊始,是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的。合群村村支“两委”一研究,办起了专业合作社,遵循“入股自愿、退股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让村民入股分红,增强创业自信心。
合群村注重以产业带动全村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强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发展的第一产业是种养产业,村里到处群山环绕,绿草盈盈,不能让这么好的资源浪费了,在山上修羊舍、猪舍,养殖了2000只黑山羊,养了很多头猪,平时羊儿满山跑,到处是羊儿的“咩咩”声。还种植了1200亩黄桃和优质稻。秋天稻谷收割完以后,九月再种油菜。这样,进行稻油轮作种田模式,加强和改良了土壤的循环利用。油菜榨油之后剩的油枯,和山上化粪池的羊屎粪、猪粪,一起发酵直接做成有机肥料,让村民挑到黄桃林里,给黄桃一株株施肥。合群村的黄桃林基地,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当时为了积极响应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村里在水稻种植季节前夕,请大量的人力物力,把曾种植在田里的黄桃全部移到山上,再把黄桃地整理、平田。
村人移栽黄桃树时,尽量选取插栽的方式,挖的时候都是把靠近黄桃树蔸边很大一团泥土包裹着,然后四、五个人把桃蔸用草绳和粗木棍一棵棵抬移到山上进行再次种植,请专人管理, 定期施肥,每一株移到山上的桃树,就像村民们手中小心呵护的孩子。他们的用心终有收获,在山上养猪放羊,形成一系列有支撑有希望的产业循环,这样纯天然的辛勤劳作,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从而为村里发展的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合群村在服务产业项目上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人们可以体验农业生产劳作,像插秧种植,秋收割谷、爬山观景、上树摘桃,除了品尝纯天然土质熏养的鲜黄桃,还可以进行烤全羊活动,尽情体验合群村的风俗民情。
钟书记说,她的名字,就代表白色的玉,美丽无瑕。她的心里,就把合群村当成一块美玉去雕琢,所以,村里的稻田种植一定要是最好的。水稻种植方面,她严格把关,种植稻谷的土壤都必须是经过检测的,力争以最好的土壤,培育出最好的稻谷。正是在这样一种认真而一丝不苟的精神带领下,合群村由一个穷山僻壤,变得环境优美,人人脸上笑开怀,干劲儿十足。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合群村党支部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实至名归。
团结就是力量,合群村的老老小小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集思众议,想到一个金点子,又想出更多的金点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勤劳致富是根本。思想上统一了,形成一个正常的循环思维,有了一个共进的先进理念,就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精神堡垒,形成一个丰富的产业模式,坚不可摧。正如钟白玉书记所说,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单位,只做一个产业绝对是失败的,就像两条腿,假如两条腿都是两米,走起路来就平行,如果其中一条腿是三米,都不会平行,要长期的或短期的正常循序渐进,不断循环发展,把那些天然肥料投入种植产业,把种植收割后产生的肥料又形成天然肥料再发酵,变成有机肥料,不断降低肥料的成本,进行再种植,长此以往。所以,要做农业,一定要进行有机的培育。合群村的水,也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用水,村里的七眼泉,清澈甘甜,由七股泉水汇聚一起,是澧水发源地之一,也是可以用来养娃娃鱼(大鲵)的山泉,村里把这股水加以利用,进行灌溉,引进了稻田,种出来的米,就是最纯净的米。农业部的专家曾收割了当季的米送到哈尔滨检测,真正是绿色健康的天然大米。村里的米卖得非常好,30元一斤,都是订单,哪怕在疫情期间,最便宜的价格也是十块钱一斤,卖到最后剩下的一点点米,村里就给老百姓分福利了,包括合群村种出的菜籽油,也都给老百姓分了,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健康的大米、油和自家种的蔬菜。之所以在稻田收割后种油菜,是要改良和防止土地死板硬结的性质,土地必须是天然疏松的,不能死板地光种田。油菜的秸杆烧了可以肥地,改变土壤非常好,这样一来,完全把单一项目变成了综合体,这也就是合群村为什么建两个厂,一个粮油基地,既加工米的,又加工油,他们深深懂得了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的道理。正是这样,合群村由一个穷山沟,建设成了满山羊儿跑,满树瓜果密,满田稻花香的山村新韵。
有了稻花香,合群村特有的民族非遗文化特色,也溢出了浓郁的香气——创建文旅产业,使村庄更显百花齐放。走进合群村这个具有浓厚白族风情的民族村庄,喝到的是白族人热情好客的最高礼仪、原汁原味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听到的是动听的三道茶歌,看到的是热情欢快、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族古朴仗鼓舞。村里的房屋建筑和非遗民族文化大院建筑格局透出浓厚的白族文化特色。照壁上的画,全是画上去的,像梅兰竹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高山流水溪涧小桥等等,都画的活灵活现,屋檐上角还雕刻着白族人的吉祥物“白兔”,有些翘檐下还雕着红绿相间,喻意镇宅、守屋的狮子,那和土家人把石狮放在大门两边的风俗又是有所不同的。走进去,听到的歌声,看到的舞蹈,还有动人的笑脸,都昭示着两个字:幸福。在这种幸福里,在民族大院的几间木屋,还摆放着很多手工艺的绣花工艺品。那些花儿啊朵啊,鸟啊枝啊,都被精巧的白族姑娘绣在了红绸布、白绸布、紫棉布上,那些绣了花儿的布,制成了枕套、床单、绣花鞋、虎头帽等等,看不够,爱不够。不知那些看上去振翅欲飞的小鸟、那些翩跹的蝴蝶是怎么绣得那么活灵活现的?色彩丰富,颜色喜庆,让人爱不释手。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可复制的民族气质,白族也是,这些精巧的绣艺,如在白玉上的雕琢,细腻而回味无穷。
除了这些精美的手工绣品,还有更为新奇的民间技艺——白族传统手工艺扎染。扎染和土家族的蜡染成品看上去有某些相似,实际完全不同。扎染工序复杂,起码有十道工序,老一辈的扎染艺人喜欢先在布上绘画,在各种大小的布上画好不同的花色形状,现在的布画方法就快捷了很多,照着花样形状来扎,不同的花色形状有不同的扎法,比如珍珠花,针扎下去后再扯紧,直至扎成一颗珍珠大小的布坨。要扎的花型不同,颜色不同,用线也不同。有米花、毛毛虫、双层梅花、马羊齿等扎染花样。扎好之后再拿去染,染深一点叫深蓝,染浅一点叫浅蓝,染好之后晾干,然后开始拆线,线拆掉之后,各种花色就出来了,非常好看。扎染成品,最能体现白族扎艺的精细水平,那些花色,看上去古典,神秘、精致,别有一番韵味。扎染可以做床单、桌布、衣服等许多家用装饰品。
合群村文旅产业的开展,除了民族歌舞、茶艺、传统的手工艺特色等,也渗进了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元素。桑植是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合群村深知这一点,一个村子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更离不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个宗旨。所以,就有了简单席间那让人感动、以水代酒的山歌,歌词口语化,红色故事山歌化,几位村支部委员带头举着水杯唱起了白族山歌:“跟着咱的好队伍啊……不怕刀子架在哎……颈项上哎……砍掉脑壳只哟剩……碗大个疤……咿儿哟……”,歌声朴实,朗朗上口,唱得是当年贺帅带领红军队伍时的革命故事,红色传承时时放在心坎里,时时唱在口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党的恩情时刻记心中。革命先烈们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来建立新中国,他们,也用实际行动来传承弘扬红军精神。
钟白玉真诚地说:“一生只等一人归。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我们永远缅怀革命先烈,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贺龙元帅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时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用这种精神建设新中国,振兴合群村!”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合群村人一步一个脚印,从“果树上山,腾田种粮”,到“七眼泉水勤灌溉,满村飘满稻花香”,踏踏实实地走出了自己的富裕路。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合群村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路上取得了多元化结合发展的可喜成绩,期待他们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致富路上走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