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堆形形色色的社交应用,一开始新鲜,现在感觉越来越没意思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社交综合症吗?
文 | 木子 编辑 | 秦言
来源:懂懂笔记
发出这句感慨的,是90后上班族李楠。 他自称,目前已经得了社交恐惧症。 “我要这几千好友有何用啊! ”李楠坦言自己性格内向,时常感到孤独的他总是在不同社交应用上,寻找陌生的人聊天: 尽诉心中苦、结交有缘人。 但是,现实是事与愿违。
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逃避现实社交活动的同时,热衷于更为虚拟化的社交氛围,琳琅满目的社交应用,也成为年轻群体争相追捧的对象。
根据极光发布的《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2月社交网络行业用户规模9.73亿。 其中有超过3成用户,好友数多于200人。 但是,所谓的“朋友圈”、好友圈当中,大部分人每周能交流的不超过20人。 尤其是,对于陌生社交的满意度,多数用户反映也不是很理想。
(来数据源:极光大数据)
李楠告诉懂懂笔记,他的手机里先后安装了二十多款社交应用,有陌生社交、树洞社交、兴趣社交等等。 然而,最近以来让他有兴趣打开的应用却越来越少。
“留在手机里,只是懒得删除罢了。 ”依旧难掩孤独的李楠,只能每天在朋友圈里发一发感慨和自拍,希望好友、同事能够意识到他仍然存在,借此缓解形单影只的那种不适感。
社交应用越来越多,网络社交的维度也越来越广,然而,为何如此多的社交应用依旧无法消除一些人的孤独感?
也许,社交应用上真的“没朋友”。
营销、广告社交行为防不胜防
“试问下,现在的社交应用中,有多少是纯粹聊天交流的? ”
提及在社交应用上的遭遇,已经在上海工作了近5年的白领张蔷便开始大吐苦水。 她告诉懂懂笔记,自己是家中的独生女,自小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 工作后离乡背井,在大城市更感到孤单。
和李楠一样,她喜欢在陌生社交应用中结识新朋友,消磨闲暇时光。 喜欢的左划,不喜欢右划,她喜欢这种有自主、有选择的社交方式。 然而,装了几款应用后,她依旧找寻不到一个知己。
“烦起来直接就想卸载掉,都是广告、营销,真心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张蔷打开应用,指了指几个用户吐槽到,这些一上来就让加好友的,大部分都是微商、保险、广告。 “有时系统配对的十名用户,有九个是营销账号。 有不少连发送的信息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 ”她怀疑对方是群控“机器人”,即便聊聊天,也都是自动回复。
“让人提不起兴趣,而且营销套路越来越多,还越埋越深。 ”
同样因为无聊寂寞,经常上社交应用寻找存在感的程序员吴闯表示,不仅是一些新推出的陌生社交应用,就连他最常用的一款树洞社交,也都快让营销账号占领了。
他告诉懂懂笔记,自己最常用的S应用主打的是精准配对、兴趣社交,本以为这样的算法,能够找寻到更“靠谱”的社交用户。 然而,即便是系统推荐,他还是常常能够匹配到广告、营销“号”。
“一开始,多数匹配用户会聊得开心,然后会转化为微信好友,成为固聊对象。 ”但让吴闯意向不到的事,不少社交应用上一直聊得很投缘的那些“好友”,变成微信好友之后便开始推销产品。
从各种办卡、减肥产品再到保健美容品,几乎应有尽有。 有的“好友”甚至还将他列为代理下线予以发展,每天不停地刷屏发送产品信息,“记不清拉黑了多少了,真是烦不胜烦。 ”
“很多是加了一定时间,才‘发作’开始推销,一般都是半个月之后。 ”吴闯指着在朋友圈发广告的几个“好友”表示,自己在S应用上结识的用户,十有八九是类似的营销账号。
这让一心想要通过社交应用拓展人脉圈子、寻求心灵慰藉的吴闯,一度感到十分烦躁。 据他透露,除了S应用之外,那些后来推出的M、Y、G等等社交应用,也都不同程度充斥着广告营销账号,让人防不胜防。
“我觉得这些做营销的注册用户,让人们之间都没有信任感了,甚至害怕在应用认识人。 ”张蔷对此补充说,除了一些新社交应用添加过来的好友,过去部分朋友(同事)也因为生计、职业变化的缘故,开始在朋友圈发广告、做直销,渐渐让她懒得看朋友圈动态,更不愿主动与不常联系的好友联系、沟通。
广告、营销隐藏的套路深且难以觉察,导致部分用户对大量社交应用产生了不信任感。 他们即便是通过陌生、树洞社交方式,结交了一些好友,也会时常保持着戒备心,难以交心。
太强的目的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在社交应用上难以交上真朋友。
不良动机的社交举动令人生厌
“加了好友之后,突然向我发了一段裸身的淫秽视频,真的被吓到了。 ”
提起这件事情,来自广州的插画师姜怡依旧心有余悸。 她告诉懂懂笔记,这个好友是通过M应用结识并添加的。 在此之前,这名好友曾表示对她心生爱慕,试探过是否愿意尝试见面交往。 但最终都被姜怡以不太熟悉、彼此异地等理由婉拒。
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却没想到对方还经常找她聊天。 “当是网友普通聊天也没什么,有时心情不好也有个诉苦对象嘛。 ”她苦笑着说,面对对方的一些情话,她也只是忽略跳过、另起话题。 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一周前,这位“求爱未遂”的网友,突然给她发了几则不堪入目的视频,并不断发起视频聊天。 这番举动吓得姜怡魂不守舍,迅速将对方拉黑并举报。
“真的太可怕,我只想找个可以聊天的心灵之交,怎么就这么难呢。 ”和姜怡有着类似遭遇的会计师马薇表示,她在深圳这几年一直是单身,前一段时间迷上了陌生社交,在T、S、M等应用上都曾见识过不少动机不纯的网友。
其中,有不少聊了几句之后,便开始邀约她出门喝咖啡、吃晚饭、K歌。 有的直接露骨地约她出去开房,真正能够安安静静聊上几句的人十分“罕见”,“因为一个人很寂寞,所以想在社交应用上结交朋友,结果反倒更加寂寞了。 ”
在社交应用中遭遇不纯交友动机的,不只是感性的女性用户。 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交“网友”,也没有放过理性的男性用户、尤其是中年大叔。
“对方自称是刚从护校毕业的护士,想进修学历但家庭经济又不允许。 ”家住东莞的网约车司机刘强师傅告诉懂懂笔记,由于每天工作都在车上,无聊时他常常会在社交应用上找人闲聊天。 最近,他刚刚结识了一名自称来自凉山的彝族姑娘。 最初彼此聊天十分投机,但过了没几天,这位“朋友”便开始诉苦,并发来了了大量家里贫困景象的图片。
“她也不明说要你钱,就是断断续续地让你帮她买个基金、股票、白银期货啥的。 ”刘师傅笑称,类似的“套路”他之前见过无数,基本上每星期都会冒出来几个上门的“好友”。 他坦言,身边的确有不一些司机朋友,被所谓的网友“套路”,扶贫、捐钱、助养……扔了不少冤枉钱。
在他看来,这些骗子重点选择的大多是那些日常工作枯燥、朋友圈子小的男性职业群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再发几张模糊的美颜照片让人心生荡漾,很容易博得同情与信任。 如果你本身就目的不纯,为了达到“小目标”上了套也就怨不得别人。
近期,懂懂笔记也作为一个网上小调查,范围包括身边亲友、同事,以及很多不曾见面的网友,分析出来的结果很有意思。
在收回的近200份问卷中,表示经常在陌生社交应用上遇到骚扰、诈骗、卖货、约P等动机不良行为的人,占到70%以上; 而来自一二线城市的用户,遭遇这种情况的人数明显高于三四线城市的用户。
另外,男性用户接到对方发来照片或小视频的几率,明显高于女性用户; 而女性用户很少会接收到对方发来的照片或视频,但是被约出来“单独见面”的次数明显大于男性用户。
这些问题在极光大数据的报告中也可以侧面感受到,报告中显示陌生交友app的使用诉求中,聊天解闷和扩大交际圈是两大核心诉求。
其中,前者包括扩大交际圈、结识陌生异性发展短期或者长期关系、加入圈子; 后者包括找人聊天倾诉解闷、消磨时间、浏览陌生人信息和照片等,两类需求占比不相伯仲。 报告强调,男性用户比女性用户对浏览陌生人的信息和照片更感兴趣。
极光大数据发现,对于陌生好友是否符合期望,男女用户差异非常大。 男性用户满意者居多,而大多女性用户觉得多数好友不合预期(满意度不足50%)。 这一方面源于陌生交友app男性用户占比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源于女性用户要求较高。
(来数据源:极光大数据)
或许,社交动机不纯也是导致很多用户感觉社交应用“无朋友”、越社交越孤独的原因之一吧。
距离并不产生美,在线社交也有隔阂
“一开始,真以为结识真的灵魂朋友了,但最后还是彼此相忘于江湖。 ”
自称“孤独症患者”的95后用户马咏晖,半年前迷上了树洞社交应用S。 通过兴趣匹配,她结识一位相距1200公里的90后女生,并彼此互加了微信。
同样喜欢追星的她们,很快找到了共同的话题,每天工作、休息时都会聊一阵子,并约定有朝一日见上一面。 然而,马咏晖渐渐发现,由于彼此工作繁忙,见面的机会变得十分渺茫。
“时间一长,追星的话题聊腻了,也聊不出什么新意思,聊天次数就少了。 ”她告诉懂懂笔记,由于无法线下见面,彼此之间是“虚拟”的存在,共同话题也很有限,感觉很难寻找新的聊天内容。 “渐渐地,也就疏远了,很少再互动了。 ”
在广州上学的研究生张瑾也告诉懂懂笔记,在M上他结识了一位北方的网友,一开始对现代艺术的话题聊得很开心,但之后却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吵过几次。
“上个星期,聊洗澡和沐浴场所的话题,我们吵了起来,直接互相拉黑了。 ”张瑾无奈表示,事情起因是聊起了关于南北方的澡堂文化差异,对方认为大澡堂子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而作为南方人自己则认为这种方式并不卫生和雅观。
这位“朋友”觉得张瑾不尊重自己的家乡文化,因此据理力争,甚至嘲笑南方人喜欢的独立卫浴是拘谨和假斯文,张瑾自然也是当仁不让,最终吵着闹着就闹掰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文化背景的问题,彻底和网友闹掰了。 ”张瑾告诉懂懂笔记,身边不少朋友也反映,在网上结识异地网友,常常会容易因为一些文化差异,导致彼此开了“地图炮”。 即便是忍让、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也很难不在心中存有芥蒂。 这样一来,很难让无力空间相隔的网友关系,发展成知心固聊。
那么同区域社交网友,是否有可能成闺蜜或兄弟呢?
一些交流对象直接表示,还是算了吧,如果知道对方就在附近的小区住,或者就在自己工作的大厦里上班,还社交个P呀! 在懂懂笔记的调查结果中,用户数据显示经常加班的人超过的占55%,其中程序员、设计师、广告业者居多。 而希望通过社交应用拓展异地人脉、寻找另一半(长短期目标都包括)的人,占了32%。
仅有6%的人表示,自己是真的社交障碍者,或性格较内向,难以主动社交,不善言辞。 只要不见面,不认识,能在无聊时互相吐吐槽就足够了。
营销广告、动机不纯、文化差异等难题,让在线社交圈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无论网络上出现多少新的社交应用、交友平台,都难免会出现不良信息,以及文化造成的冲突,这也令看不无边无际的社交网络显得有些孤独。
或许,这正是社交网络无法替代现实社交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网络上,其实和现实生活中都一样: 信任,尤其是陌生人的信任,真的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 而一个并不完善的网络社交环境,很可能只会让孤独者越社交越孤独、越社交越“没朋友”。 “这样还不如养只猫陪着呢,起码没有太多套路。 ” 一位失落的网友如是说。
(应访谈对像要求文中人物姓名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