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一劳动节的发展历程(五一劳动节的前世今生)(1)

前言

“五一”国际劳动节(别名: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英文名: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5月1日。

五·一假期马上就要来了,您知道五一假期的来历吗,今天我给大家梳理一下五一节的前世今生,前提前祝各位五一节快乐。

1866年

1817年8月,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八小时工作制问题,倡议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娱乐,八小时休息。

1833年

罗伯特·欧文还支持一些具有同情心的工厂主发起了一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

1866年

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的口号,要求各国制定法律给予确认。

1877年

美国爆发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工人走向街头游行示威,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虽然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这项法律最终还是成了一纸空文。

1886年5月1日

美国芝加哥等城市2万多家企业的35万工人爆发总罢工,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次罢工遭到了美国当局的镇压。但这场流血斗争震撼了整个美国,并最终迫使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1889年7月

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为了纪念美国工人的“五一”大罢工,推进各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会议通过决议。

1890年的5月1日

国际劳动者举行示威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率先走向街头,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会举行活动以示庆祝。

中 国1921年,歌曲纪念劳动节日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

1949,新中国确立劳动节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体现出国家的人民属性与社会主义优越性。每年这个日子,不但全民欢庆,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领导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慰问。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1950年5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劳动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20余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

1999年9月18日,黄金周变为小长假,五一假期为7天。

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23日中国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3个“黄金周”。

2007年12月14日,五一假期为3天,增加清明,端午,中秋假期。

2007年12月14日,中国国务院第二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的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7天调整为3天,减少4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3天。“五一”黄金周成为历史。2008年起,“五一”黄金周变为“五一”3天小长假。

最后想说的话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劳动最光荣,致敬每一个奋斗者,人生只有奋斗才能成功,不论你是从事哪个行业的,唯有奋斗,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财富,获得尊重,尊严,也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