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1947年5月17日,孟良崮山头上的枪炮声已经停歇,蒋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的尸身被6纵官兵用一块门板抬下了山,放在一个村子的村口等待处置,引来很多人围观。

6纵和74师是死对头。当初在涟水保卫战中6纵不敌74师,不仅城池失守,还伤亡了数千官兵,堪称6纵历史上最惨痛的一仗。冤家路窄,6纵和74师在孟良崮狭路相逢。在虎将王必成的指挥下,6纵飞兵垛庄断敌退路,率先攻上孟良崮击毙张灵甫,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在围观张灵甫尸身的人群中,就有6纵宣教部部长吴强。他是一名文化人,23岁时参加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一直从事宣传工作。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他不忘老本行,曾创作了十几部独幕话剧和中短篇小说。

张灵甫葬在孟良崮哪里(张灵甫尸身抬下孟良崮)(1)

吴强

作家的创作灵感,往往需要特殊情景激发。看着张灵甫惨白的面容,吴强迸发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以6纵的战斗历程为蓝本,把从涟水保卫战到莱芜战役再到孟良崮战役的一系列故事组合起来,写一部气势恢弘的长篇小说。

十年戎马生涯,加上过硬的文字功底,让吴强成为一名优秀的军旅作家。由他来完成一部反映我军光辉战斗历程的史诗作品,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创作长篇小说是需要足够时间的,战争岁月戎马倥偬,当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直到解放后,吴强转业到了地方工作,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艺术处副处长后,酝酿多年的构思才算有了动笔的时机。他带着故事梗概和大量素材资料,躲进军区招待所一间独立的房间里闭门不出,每天爬格子十几个小时,不写完6000字绝不休息。到1956年,作品初稿完成。

即便是今天利用电脑打字的网络小说作家,每天创作6000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写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作,而现代革命题材的小说创作又格外不易。在小说《红日》成书出版的过程中,就经历了一波三折。

《红日》初稿写成之后,吴强将小说打印稿送给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原华野6纵司令员)审阅。王必成看后没有表态,让军区副政委江渭清(原华野6纵政委)拍板。

当了一辈子政委的江渭清,敏感性比军事干部强,他不无担忧地指出,尽管书里所写的这支部队番号是虚构的,可稍微了解一点我军战史的人都能看出来,这分明写的就是华野6纵的事。这样一来,书中的军长沈振新和政委丁元善这两个人物,不就是王必成和江渭清本人吗?这样写岂不是给自己树碑立传?

张灵甫葬在孟良崮哪里(张灵甫尸身抬下孟良崮)(2)

表现孟良崮战役的实景作品

关于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如何辩证统一这一问题,是文艺界争论已久的话题。书中描述的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华野6纵都参与了,张灵甫也的确是6纵击毙的,小说也是按照这个脉络展开叙述的。在书中张灵甫用了真名,但我军所有人物都用了化名,作者反复思考斟酌,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吴强寻思,反正小说要经过文化部门审定后才能出版,干脆就把矛盾上交,让编辑部和出版社去定。

吴强把书稿寄给了“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等了半年杳无音信,只得求助老战友沈君默(渡江侦察记的作者)。沈君默把书稿推荐给中国青年出版社,该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江晓天抽出一天半时间,把40万字的书稿看了一遍,结果被作品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红日》不仅有着令人身临其境的宏伟战争场面,而且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成功,几个正反面主要人物呼之欲出,这在当时众多模式化的作品中显得极为难得。另外,这部书中居然还有爱情生活的描写,这在当时也算得上一大突破。

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把《红日》作为向建军三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图书来出版。为了保证按时出书,出版社专门为该书制定了工作日程表,编辑、校对、美术设计、印刷装订、发行、宣传各部门密切协作,终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出版,赶在建军节前与读者见面了。

张灵甫葬在孟良崮哪里(张灵甫尸身抬下孟良崮)(3)

《红日》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引来大批读者争相传阅,一时间洛阳纸贵。小说的成功也引起了电影工作者的重视。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将《红日》拍成电影,并成立了由汤晓丹为首的创作小组。

这是我国继《南征北战》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全景式战争片,受到多方关注,拍摄方为此下了大功夫。为了追求表演和场景的真实性,剧组将演员分为正派和反派两组分别下部队体验生活,战斗场面则到孟良崮实地拍摄。为了拍出宏大的战场气势来,动用了两个团的部队参与拍摄,堪称那个时代的巨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影片送审时居然两次未能通过,文化部和电影局的意见十分尖锐,认为人物形象不突出,完全被战斗场景所淹没。不过,作为一部战争片,军方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不少部队首长在看了该片的样片后大加称赞,特别是陈毅元帅公开表示支持,电影《红日》才得以和全国观众见面。

张灵甫葬在孟良崮哪里(张灵甫尸身抬下孟良崮)(4)

电影《红日》中杨在葆饰演的石东根

1963年影片公映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尤其是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至今传唱不衰,堪称民族音乐经典。电影评论家认为:把该片与过去某些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相对比,在人物创造和生活实感方面,无疑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大批革命战争题材文学作品中,小说《红日》以情节曲折惊险、人物生动丰满、情感真实充沛、文字精炼朴实而深受读者欢迎,在新中国军旅文艺作品中占有重要一席,同名电影无疑也是经典之作。由此可见,艺术家的创作需要灵感和激情,更需要深入细致体验生活,而这一点,正是当下文学及影视创作中最为欠缺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