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家与扬州八怪(清孤不等闲说一说)(1)

郑燮《墨竹图轴》

郑燮之竹“瘦”、“简”,“瘦”指枝杆细,但细而不弱,挺拔劲瘦;“简”指叶少而肥,以少胜多,有苍翠茂盛之感。“弄璋之兆”意即发个生儿子的吉兆。

清四家与扬州八怪(清孤不等闲说一说)(2)

郑燮《兰竹石图轴》

郑燮以画兰、竹、石闻名于世。此幅兰竹石图画幅之大在板桥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一巨大峭壁占了半幅画面,有拔地顶天之势。幽兰翠竹,同根并蒂,丛生于峭岩缝壁之中,兰竹浓而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

我国现存“扬州八怪”作品数量近2000幅,其中至少一半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近1/3在上海博物馆,而扬州博物馆馆藏有近200幅,其余大部分散落于民间。其中作品存世最多的当属李鱓、黄慎、郑板桥,成就最高的则是金农和郑板桥。

清四家与扬州八怪(清孤不等闲说一说)(3)

汪士慎《梅花图轴》

此幅梅花图清淡秀雅,瘦劲姿媚,枝条俏拔挺劲,梅花疏疏落落点缀其上,给人以疏影横斜、冷香四溢之感。

展品中的汪士慎《梅花图轴》、李鱓《蔷薇图轴》、黄慎《钟进士图轴》和金农《隶书四言茶赞轴》为一级品,另有20余件为二、三级品。此次展览数量最多的为郑板桥的作品,共有16件。他的《兰竹石图轴》画作之大在其作品中极为少见,一巨大峭壁占了半幅画面,有拔地顶天之势,兰竹浓而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金农的作品有7幅,《隶书四言茶赞轴》为其“漆书”代表作,整体格调黑厚凝重、遒劲钝拙,古朴严谨而不失奔放烂漫之趣,极具金石韵味。

清四家与扬州八怪(清孤不等闲说一说)(4)

李鱓《蔷薇图轴》

图中蔷薇枝条垂挂,纵穿画面,姿态飘逸优美,交错有致。叶片双勾填色,花朵以没骨法与勾勒法并用,活泼流畅的线条与妍雅柔和的色调,巧妙糅合,绘出娇媚水润的蔷薇花,花瓣舒卷自然,有清新活泼、墨彩淋漓之态,盎然春意扑面而来。此作是其小写意画风的代表作,与后期纵横驰骋的画风迥异。

清四家与扬州八怪(清孤不等闲说一说)(5)

金农《隶书四言茶赞轴》

此件书法为金农漆书的代表作。整体格调黑厚凝重、遒劲钝拙,古朴严谨而不失奔放烂漫之趣,极具金石韵味。

“‘扬州八怪’虽称为‘怪’,其实放到现在来理解更多的是指一种创新精神。”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道。“怪”主要指诸人冲破藩篱、大胆创新、个性鲜明、不拘成法的艺术创作精神和手法。“八怪”师承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革新派画家,多擅写意花鸟画,亦长于山水、人物,并以金石书法入画,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开一代之新风。

“扬州八怪”的书法亦独具面目,郑燮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黄慎的草书,皆名垂青史。

清四家与扬州八怪(清孤不等闲说一说)(6)

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郑燮书法用汉八分(即汉隶)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又融入画兰、画竹叶笔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貌,被称为“板桥体”。整体气势恢宏,笔墨随心,是其书法中上乘之作。

“扬州八怪”诸人关注现实、注重生活,以不拘形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格,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四家与扬州八怪(清孤不等闲说一说)(7)

李葂《墨荷图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