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实生活中长辈催晚辈生育子女也经常会用到这句话。

这句话表面可以理解为:晚辈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没有后代属于最大的不孝。这句话具体是这个意思吗?那么不孝顺的另外两件事又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是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孟子在这里引用舜娶妻子的典故阐述论点,他认为不孝顺父母的事有多种,其中以没有子孙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就是因为怕没有子孙。因此舜没有禀告,实际上和禀告一样。

孟子引用的典故是“三皇五帝”之一舜的经历,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轩辕黄帝第八世孙,东夷族群的代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是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

舜帝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文化精神之魂,他是推动华夏儿女从野蛮走向文明历史的重要推手。

舜的思想对儒家文化有着特别的意义,儒家重视孝道,舜在传说中以孝顺著名,所以他的思想性格刚好作为儒家理论的典范。

孟子是儒家文化中的大家,他极力推崇舜的孝举,并且倡导人们学习舜的孝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是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

《孟子·离娄上》中提到舜在娶娥皇、女英两姐妹时没有告诉父母,是因为舜自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故深得百姓赞誉。

舜如果告诉父母要娶尧的两个女儿,那么这门婚事就会有波折,禀告他们也并没有好处。孟子的这一观点在后世颇多争议。

有些人认为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这样,另外还有一种理解是说“后”的意思有“不尊重长辈”,也就是说孟子原意是晚辈最大的不孝是不尊重长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是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

汉代赵歧并不同意这一说法,他在《孟子章句》中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舜惧无后,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

他认为不孝顺的事有三件,其一是曲意奉承,让父母陷入不义,是我们现代常说的愚孝;其二是家境贫寒父母年老,却不努力考取功名拿取俸禄奉养双亲,或许可以理解为我们现代的“躺平啃老”;其三则是没有后代子孙,让祖宗成为“绝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是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

这三大不孝顺举动中,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为的是尽快有后代以完成孝道,他不禀告父母和禀告没有区别。

赵歧的这一注解被很多学者认同,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成为很多长辈教育晚辈常用的训词。

从古人对不孝顺行为总结来看,原来从古至今,长辈训诫晚辈的话都相似,训诫的中心也都是那几件事。

当代人的思想和古人大相迥异,只是关于教育子女却很相似,让人不由得联想,是否古代的年轻人也像现代的年轻人一样,都不愿意早早生育子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是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6)

自古以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教育子女,是为了子女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少些波折,顺顺利利、快快乐乐地过完这一生。

尽管当代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父母的耳提面命,却也应该多听他们的教诲,他们所谓的孝道,实际上对于子女而言也有好处。

比如现代年轻人排斥的生育子女一事上,父母不是不想尊重孩子的想法,他们只是想让子女像其他人那样过完幸福的一生,毕竟多数人都会经历生育子女的过程,有子女的人才算有完整的人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是哪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