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开篇就讲到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南瞻部游,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并把猴王的出世安排在东胜神洲,以书中的地理模式,应该是在地球上。但这本身笔者认为是小说构思的需要,但若从佛学经典的论述,四大部洲并不是如此。

西游记77回三个妖怪(西游记解密第一回)(1)

从佛学经典来看,四大部洲应是银河系的四个方位,“非神通不能往来相通”,东胜神洲的地理描述是这样的:须弥山东,人身长八肘,寿250岁,面如半月。须弥山并不是以地球环境而设施的“喜马拉雅山”,应该判定为银河系的中轴,在高维空间显现“山形”,其余东西南北四洲相隔甚远,若以光年计,则为天文数字,以人类当前所发明的各种飞行器来当交通工具,是不可以在有生之年相通的,所以佛经上讲“非有神通不能往来”。

《西游记》的作者绝非简单文人墨客,他一定是参研了佛道二学,并且极其深入,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初级的佛学知识,这样的设施有着他为小说形成而做的安排,但同时也极具隐喻性,因为从目前大家对《西游记》的研究来看,一致认为这是一部“丹道奇书”,书中的绝大多数故事及设定都与“修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是极具隐秘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离开《西游记》第一回的故事性虚构设施,在四大部洲内,若东胜神游真有人欲以银河系为范围寻仙访道,并且在没有神通的情形下,如何周游天下?那时孙悟空还没有在菩提祖师门下学得筋斗云,即便有,也无法超越光速,穿越虫洞,去到西牛贺洲寻访到仙山。

西游记77回三个妖怪(西游记解密第一回)(2)

修行者自古就有,他们若欲完成出国深造的大业,如何解决时空的限制。当然,小说可以把四大部洲放在一个地球背景下,舟楫可以解决,无非是经年累月,第一回猴子为菩提祖师解释: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这样描写,是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空连贯性。但我们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现实”,我们要如何超越时空,达到出国留学的目的?

吴承恩难道不懂?绝不可能。

南怀瑾当年讲到佛学的法界概念时,引述了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说关于如何超越时空来完成“生命”的持续性发展。

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轮回”学说,他讲到一个公案,某一众生欲穿越不可逾越的时空从他方世界来南瞻部洲修行,物质的身体显然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用转世的方法经几世因缘投生到南瞻部洲,最后完成心愿,这种转世的方法不需要物质身体的运行,只是在神识的转投过程中瞬间完成,之后再借助新的色身“借假修真”,每一次转投便是一次时空障碍的突破,就如后来的孙悟空言: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这种穿越的最好隐喻。我们可以想象在整个丹道修仙体系中,所有未成就的“修道者”欲参与高级的进化模式时,都会自觉不自觉运用这种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是所谓“神通”所涉的领域,而这里还涉及一个佛学问题:转生不迷。通过佛学经典我们知道,一般人而言,转世后记忆会重建,往世的记忆被封存,简单讲,也就是我们记不起上一世的经历,转生后,前生的任务可能会被遗忘,只有极少数有大修行家在极高定力的情形下,在后世中将记忆提取,使任务清单不致于中途而废,所谓做到“不忘初心”。

西游记77回三个妖怪(西游记解密第一回)(3)

孙悟空此类修道者应该具备“入胎不迷和出胎不迷”的其码定力,这也是修道者“乘愿再来”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回中,当美猴王来到“灵台方寸山”见到祖师后,菩提问道:既是逐淅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对曰: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这一段,与后来的章回中的孙悟空的性格绝然不同,大家知道孙悟空学成归来以后,神通大增,脾气也随之变大,死要面子,玉帝封他弼马温,他得知被忽悠后,可不是“我也不嗔”,相反,气性颇大,最后以致于大闹天宫,从哪里能看出他“别人骂我,我也不恼”呢?西行路上,最气恼的就是别人揭他短,“弼马温”是他一生的耻辱,一听到这三字,气就不打一处来,哪里又能做到“我也不嗔,一生无性”呢?难不成,未学之前,性情调和,出道以后,反而退步暴躁?这是在讽刺“灵台方寸山”大学的师资力量不行,素质教育缺失吗?这是在暗讽菩提祖师的教学水平不行吗?

如果以正常逻辑来推理,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我们前面说过,《西游记》是一部丹道奇书,这些个逻辑漏洞明白人一眼便知,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章回都在隐喻修行的重点,逻辑性反而不重要。

菩提祖师赠名“悟空”有着甚深含义,我们知道,佛陀十大弟子中,须菩提有着“解空第一”的尊称,就是说须菩提对空性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而“空性”是佛教体系的核心及宗旨,而这个空的特点,就是美猴王所讲的“无性,不嗔不恼”,也是禅宗祖师讲“佛性真如”。而依佛经研判,此空性真如,是有情众生轮回的本体,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一不异,不增不减。所谓“八不中道”指的是就是这个,在唯识体系中,前六识都是生灭法,特别是第六识,只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转世即灭,由第八识种子能藏在新的时空背景下新生,不过重新从“真如”中提取与“合成”新的七转识,这才完成生命功能的“延续”,而唯有大定力者可迅速重启种子记忆,使新生之意识得以保任前世的程序代码而已。从上可以看出,美猴王口中的“我无性”讲的就是这个“真如本我”。而新生之七转识在新的环境污染下,又可能会被染污,甚至使修行倒退,所以道家修长生体系的丹道家,对记忆延续特别的看重,他们的修道体系中有尽可能使此时空背景下的记忆不断失,唯一的办法就是“长生久视,色身不坏”,因为道理很简单,定力达不到极高级别,转生即迷,会退失,甚至重堕红尘,那样则前功尽弃,是非常令人讨厌的事情。

西游记77回三个妖怪(西游记解密第一回)(4)

我们有理由相信,吴承恩在研判了佛道二宗丹道体系后,对这一现象思考颇多,他隐藏一个严肃的话题:如何在新的环境下使丹道修行家“初心不改,保任不失”。

他给的答案就是菩提祖师给美猴王的名字:悟空。

悟空二字,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破迷开悟,明心见性,当修行家明心见性,悟后起修,才能保住我们的本真,使我们勇往无前,不会后退。

“悟”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内核,只有悟入大道的甚深法理,才会成为一个明白人,才可能有勇气提出“敢问路在何方”的人生大命题,才可能得出“路在脚下”的庄严答案。

这,就是《西游记》开篇给出的终极思考。

西游记77回三个妖怪(西游记解密第一回)(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