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和蜉蝣(蟪蛄与蜉蝣)(1)

  夏日最是热闹,在火热的骄阳下,各种枝繁叶茂,各种鸟叫虫鸣,最聒噪的就是蝉鸣,在梧桐叶间,在白杨枝头,还有柳叶摇曳中,占据上风的“知了—,知了—,知了—……”不仅鸣声响亮,压过草丛里的小小虫吟,那持久不断的高八度,也让唧唧啾啾的鸟儿败下阵来。

蝼蚁和蜉蝣(蟪蛄与蜉蝣)(2)

  听了那么多年的夏日的蝉鸣,今天听到这句话:“蟪蛄不知春秋,蜉蝣不知朝暮。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蟪蛄,属于蝉科,个头稍小,其他都和蝉一样,春末时节,拼尽全力,爬上枝头,犹如登上梦想的高台,在高台上放歌。它为了这场演出,不舍得错过一分一秒,使劲地不间断地唱着高音,欢悦和拼命的音响,聒噪了整个夏季,因为过了夏天,它在阳光下,吸取新鲜的树汁,放歌畅怀的日子就要结束了,生命在灿烂的阳光下灿烂,待不到秋叶凋零,便已枯萎。

蝼蚁和蜉蝣(蟪蛄与蜉蝣)(3)

  蟪蛄的一生只有春夏,不知秋冬,还有生命更为短暂的蜉蝣。蜉蝣是一种昆虫,在地球上已经有2亿年以上的历史了,是我们知道的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蜉蝣在幼虫到成虫的日子,在黑暗的地下拼搏三年,以倔强而顽强的力量,熬过炼狱般的黑暗,破土而出,却只为在这个世界振翅翻飞,享受几个小时至几天的阳光雨露,风和日丽。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从不轻易放弃那一朝一暮的美好时光。

  

蝼蚁和蜉蝣(蟪蛄与蜉蝣)(4)

因为蟪蛄和蜉蝣,是我们人类看得见它们从生到死的过程,于是说“蟪蛄不知春秋,蜉蝣不知朝暮”,认为它们没见识,不知道春秋的小虫,还拼命地聒噪,只活一个春夏,没见过秋收和冬雪;只活过一朝一暮,又怎知朝朝暮暮?这些夏日的小虫,要是谈论冰的寒冷真是天大的笑话,就像井底的青蛙,在谈论大海的模样,更是不可理喻。

对于人来说,生命也是长短不齐的,每个人所处的空间也不同,因而思想境界也存在差异。一切不一致,都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一个人处在不如意境遇的时候,也无法要求别人和自己有同样的想法。而当我们身处优越环境时,也不应用肤浅的眼光去要求他人以及这个世界,与自己同步。

苏东坡的《赤壁赋》中提到:“寄蜉蝣以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大自然中,在历史的自然变迁中,我们人类就像蜉蝣一般,是苍茫大海里的一颗粟米,一生如此短暂,渺小。

但是我们依旧要像夏日的蝉一样奋力高歌,让生命留下声音;要像蜉蝣一般美丽的享受阳光,让生命代代传承,千年万年哪里够,要百万年亿年的延续,能延续的不是我们的生命,而是那放歌和振翅,是文化和文明。

( 每览昔虫,兴感而录。后之揽者‬不知可有感于斯?)

蝼蚁和蜉蝣(蟪蛄与蜉蝣)(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