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洛阳城内,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正在谋取太子之位,大唐似乎处在了一个混乱时期。洛阳以北,山西太原的一户农人家庭里,他,一个可爱清秀的小男孩,出生了。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黄山漫天的西北战场,打大漠的东边走来了一个青年,他手里提着一个包袱,没有说话,仙风道骨,目视苍茫。

开元十五年(727年),长安城内,一众学子翘首以盼,等待着一位诗人科举及第。大唐诗坛,李白、王维等人也期待着这位年轻人带来新鲜的诗风。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辽阔的中原大地硝烟四起,阴冷的行刑场上,北风呼啸。亳州刺史闾丘晓正瑟瑟发抖,目光游离,等候着咔嚓那一下。时任河南军政领导人的张镐走到他面前,闾丘晓摇尾乞怜,诉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那些鬼话,祈求着最后一次生机。张镐什么也没说,只是凑到闾丘晓的耳边,冷冷地说了一句"你杀他的时候,想过人家的亲人老小吗?"闾丘晓听了怔住了,没有再说话,也不再反抗,静静的绑跪在那里。不一会,夕阳下一丝血光掠过。

想必你一定读过"他"的诗,脑海中是哪一句呢?"不破楼兰终不还"呢,还是"何须马革裹尸还"。而无论是哪一句,你脑海中的人物,就是王昌龄。

王昌龄经典一首诗(用人生走完抛物线的诗家夫子王昌龄)(1)

学道中岳,淡泊清心莫高攀

出生在武则天时代的王昌龄,23岁之前其实就是平民小玩家,开局只有一个农民,一亩三分田,一把锄头一双手,一把鼻涕一把泪。某一天,玩家王昌龄突然清醒,觉得自己在农村靠种地的话,人生这个剧本只能算是低端玩家,根本挑战不了那些地狱级难度的赛事和人物。于是,头脑风暴两分钟,决定去嵩山学道,这是闭关修炼的节奏啊。

俗话说:"欲练其功必先自宫。"当然,王昌龄练的也不是什么邪恶的武学,只不过种田这种安逸生活并不适合自己的志向。况且23岁,正好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年轻人嘛多少有点迷茫,想找个女朋友又看不上自己室友,总得找个心理慰藉,所以历史上才留下王昌龄嵩山学道的记载,至于其中缘由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兴许是失恋了也说不定。

然而年轻人嘛,头一份工作总是干不长的,王昌龄这小伙子还算是不错的,起码在嵩山学道快三年,至少没有因为薪水或者同事关系不好立马跳槽,只是在这里,企业的理念不符合王昌龄。

为啥?你合计合计,那个年代,什么人去当道士啊。要不就像是郭襄小姐姐一样,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那是看破红尘,心静如水;要不就是像万历皇帝那样,闲得慌,不给自己找点虚幻的东西就浑身不自在的那种,他用一生告诉你,有钱人的生活是你想象不到的。而人家王昌龄,热血男儿,向往的是金戈铁马,建功立业,哪像是你们看淡世俗,求仙问道啊。价值观不符,分手吧,不对,辞职吧。

王昌龄经典一首诗(用人生走完抛物线的诗家夫子王昌龄)(2)

峥嵘岁月,不破楼兰终不还

此时正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要注意,杨玉环那个娘们还没上位,大唐正在唐玄宗小哥哥的带领下逐步走向强盛顶峰。府兵制的瓦解,大量有志气青年投身军营,大唐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给全国人民以无限骄傲与鼓舞,文人没有比那个年代更加热血慷慨,渴望出塞前线,如岑参、高适等。

作为继杨炯之后,边塞诗鼻祖人物的王昌龄,这一年,他走出嵩山,客居并州,重新回归人海,待价而沽。此时的他,踌躇满志,等待着机遇,也寻觅着良机。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龄向首都长安挥了挥手,心里默念着,迟早有一天老子要回来。这一年,他单枪匹马穿过河西走廊,来到了玉门关,打开了边关副本,开始了他魂牵梦萦的戍边生活,似乎那里有个情人等着他。

他也无数次幻想过他和边关相见的场景,此时他真的见到了它,却无法用语言来向它诉说。因此,王昌龄用诗人那种浪漫的情调,为边关写了许多的爱情诗,其中就有《塞下曲》、《从军行》、《出塞》等名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时代的强音久久回荡在大唐的夜空当中,也让这个默默无闻,啥也不是的小兵蛋子,虽远在江湖,却逐步惊动庙堂,名满天下。

王昌龄经典一首诗(用人生走完抛物线的诗家夫子王昌龄)(3)

这里也要特别说一下,王昌龄出名的时候,像李白、孟浩然这些大V早已是享誉盛名。而为什么王昌龄能够在文坛之中占得一席之地,并且被后人尊称为"七绝圣手",甚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也曾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能和李白老大哥争先,不仅仅是他的边塞诗特色新颖,也不是他花钱买水军恶意炒作。而是多年的边关从军生活,王昌龄看惯了金戈铁马,黄沙满天,看透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对战争、民生和生活都有了自己全新的理解。

读一读他之前写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读一读他后来写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你会更加理解王昌龄,也会更加理解战争和现实。所以,你要知道,草根要逆袭,就要像包子,肚子里得有货,否则注定是菜。

作为大唐边塞诗派的三大长老,王昌龄无疑是后来岑参和高适的大哥,那一年,王昌龄在边关成名时,岑参还刚刚扔掉尿不湿,高适还在做毕业旅行。

然而,就在声名尽收,文坛位子逐步稳当,诗届大V争相寻求合作的时候,这位年轻人选择了急流勇退。

每一次的成功,其实都是一次劫难,正所谓富贵大劫,在边关呆了多年的王昌龄深谙其理。

王昌龄经典一首诗(用人生走完抛物线的诗家夫子王昌龄)(4)

遥寄愁心,空悬明月待君王

开元十四年(726年),马上到而立之年的王昌龄从西北边关回到了京兆府,此时的他,身边没有粉丝,也没有记者,没有狗仔队,也没有痴情妹。文坛的当红明星悄悄归来,却没有去到长安,而是选择了蓝田县。

这一年,王昌龄29岁,他在蓝田石门谷隐居了一年,不再搅动大唐诗坛这缸浑水,似乎更像是道士一般,静下心来思考和摸索,好像是在等待着来年的再一次花开绽放,毕竟男人40一枝花,男人30一朵发。

开元十五年(727年),销声匿迹了一年的王昌龄再次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中,并且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本想着"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然而没有人知道,王昌龄虽然走的是仕途,其实是死路。

尽管高榜得中,却只是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这一小小职位。我们不难发现,似乎大唐有才的诗人在官场上都是郁郁不得志的,包括之前讲的初唐四杰,还是之后要讲的李杜、王维等,不禁感叹,读书和上班确实是两码事。

职位低也就算了,还开启了贬官和郁郁不得志这两个属性加成。不甘心的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仕途,四年之后的开元十九年,王昌龄参加了博学宏词考试,又一次登科。造化弄人,五年内,先后通过了地方公务员和中央公务员选拔的王昌龄,也只是得到了河南汜水县尉的职位。换做你,考上清华北大,公务员省考国考也不在话下,才华盖世,中央认可,却让你做个县公安局局长甘心不?当然,这里没有瞧不起的意思,放在现在直接干到公安局局长那是何等的了不起哈。

王昌龄经典一首诗(用人生走完抛物线的诗家夫子王昌龄)(5)

仕途的不顺,多少让王昌龄心里有点骂娘。曾经沙场铁血的豪情男子,也开始写一些闺怨诗词。曾经想为盛世做一颗螺丝钉的理想壮志,也被这一次次的冷水浇得默默冷却。我们不能说他变得娘炮,我们要理性地去认识王昌龄。

我们来看《西宫春怨》这首诗,能明白,诗人眼中已经不再是壮丽的大漠河山,而是凄冷的内宫深苑。你细品,不难发现,诗人借无人欣赏的凄凉景色,表面上是说失宠妃子的闺怨,其实就是自己那点小心思,盼望着皇帝陛下什么时候能够"宠幸"我一回。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如果你再深入地细细品一下,你就会发觉,当一个才华盖世的诗人背地里总是吐槽发牢骚的时候,那个君王估计也有点飘了。在那个盛世之后没几年,唐玄宗这哥们带领大唐正式踏上了奢靡腐败的道路,关键是自己还带头腐败。

王昌龄经典一首诗(用人生走完抛物线的诗家夫子王昌龄)(6)

羁旅坎坷,一片冰心在玉壶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人到中年的王昌龄被贬岭南。次年遇赦,准备北还。

人有时候也不能太悲观,好事不一定就是好事,坏事不一定也就是坏事。王昌龄在北归途中,确实结识到了不少文坛的扛把子人物。

在巴陵,也就是今天湖南岳阳,遇到了李白这个老顽童。要知道,李白这个时候也没个正行,两个倒霉鬼遇到一起,可谓是惺惺相惜,一见如故,王昌龄还写了《巴陵送李十二》这首诗作为文字,与李白拍了个合照,发了朋友圈。

作为李白的铁哥们孟浩然,看到这条朋友圈可不光要点赞,而且要让李白把王昌龄推给自己,向王昌龄发送了好友申请,并且邀请吃个饭攒个局。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亲自到了襄阳赴宴,两人把酒言欢,喜欢得死去活来,还去吃海鲜撸串,只可惜把孟浩然的旧病吃出来了,好事变成了丧事,喜宴变成了白宴。本来记者朋友们都到了,摄影灯光一切都就位了,都为了纪念这文坛佳话,谁知道,记者来得还真是时候,孟浩然,去了。

王昌龄经典一首诗(用人生走完抛物线的诗家夫子王昌龄)(7)

同一年末,在赴江宁丞的路上又和自己门派的晚辈岑参见了面,作为前辈不好意思说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便鼓励晚辈好好干。岑参这个时候年轻啊,阅历还不深,写下了《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与大哥依依惜别,王昌龄默默擦干眼泪,心里那个苦啊。也不知道哭的是自己,还是这个晚辈,还是都哭。

途径洛阳的时候,情绪抑制不住想要宣泄,便在洛阳喝酒消愁,又结识了綦毋潜、李颀等诗人。男人在一起喝酒准没多少好事,要不是吹牛,就是添乱。王昌龄心里难受,于是迟迟不到江宁报到。

破罐子破摔,从长安到江宁,足足走了大半年。到任之后,又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个鬼样子,还动不动游山玩水,不理政事。好了,因果报应,你今天犯的错,总有一天是需要还的。

但不得不承认,王昌龄凭借边塞诗出道,从开元年间到天宝年间,先后结交了当时大唐诗坛几乎所有的重量级明星,诸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王之涣、高适、綦毋潜、李颀等等。与这些大佬的相识,加上互相的合作冠名,催生出了不少经典。

所以,当一个人足够强大,足够优秀的时候,等同优秀的资源会自动向你靠拢,换句话讲,票子房子车子女子都会有的。

同时你会发现,那个时期有很多《送XXX到XX》、《寄XXX》、《XXX送XX第几首》等格式的诗歌新鲜出炉。其中我们比较熟知的比如《芙蓉楼送辛渐》,里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最是有名,还有接下里讲到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宝七年(748年),在江宁混吃等死了8年的王昌龄又被贬官了,降职为龙标尉。作为好兄弟的李白听说了,难受得一批,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希望能够鼓励鼓励好兄弟。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是啊,无论到什么时候,朋友的情谊总是最暖人心的,只不过,再暖也救不了王昌龄凉凉的前程了。

王昌龄经典一首诗(用人生走完抛物线的诗家夫子王昌龄)(8)

从云而来,恰似人间惊鸿客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如日中天的唐王朝从盛转衰。

次年,将近60岁的王昌龄离开龙标,准备返乡归隐。此时的唐王朝一片混乱,马嵬坡上送走杨贵妃的三尺白绫,躺在地上的奸相杨国忠,似乎都难以拯救天下。中原战火连天,而处在南方的王昌龄照理来说,只要别瞎溜达,是没多大事情的。然而,这个老头子偏偏要出走,就这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途经亳州时,王昌龄不幸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至于其中的原因细节,历史没有留下很多的线索。只知道,王昌龄,在开元盛世来临的时候投身军旅,以旷绝古今的边塞诗出道,却在唐王朝一朝衰败的时候不幸陨落。

不久,亳州刺史闾丘晓因驰援不力就被张镐处死。《旧唐书》记载,临刑前,闾丘晓这个渣男求饶说:"有亲,乞贷余命。"你说你有亲人,想活命,想过死于你手中的王昌龄吗?张镐立即反驳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说完,人头落地。

当你把屠刀伸向别人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也有一把屠刀在伸向你。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或许,这多少可以告慰王昌龄的在天之灵。

虽然老天爷这样突然地带走了王昌龄,没收了他手中的笔,夺了他可贵的生命,然而千百年后我们依然能够透过历史的尘埃,文字的缝隙,窥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硝烟壮阔,感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豪情,怜惜"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的愁苦抑郁,当然更是体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赤子之心。

离开,不是凋谢,而是存在,那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

说不正经的话,讲正经的历史。从这一期开始,小编将陆续调侃那些个大唐诗人,下一期我们继续掰扯大唐诗坛的那些“老王们”。

愿全国人民平安健康,早日脱离疫情!"三点水谈"下期再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