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黄力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史实?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史实(讲清楚五四运动的)

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史实

作者: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黄力之

日前,就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讲清楚为什么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讲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这一明确要求可概括为大历史观视野中的“四个讲清楚”。

所谓大历史观,需立足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就此而言,那种只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性、延续性,而不关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嬗变,甚至离开五四运动去谈文化自信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所谓“四个讲清楚”,则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五四运动引入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个“讲清楚”:五四运动是现代化中国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中华文明的5000多年的历史传承,确实值得中华民族为之骄傲。但是,当欧美文明逆袭而来之际,中国屡屡败于西方列强之手。有识之士意识到,中西方关系不再是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重演,而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既称强敌,就有先进性,这是无可回避的。

如何改变落后于西方之局面呢?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开始,循着检讨器物、制度之不足的路径,继而认识到文化观念之不足。五四运动进一步确认,中国之所以在鸦片战争及此后的中西冲突中失败,乃在于缺少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所具有的文化优点,具体表现在器物、制度、精神三个方面:没有人的精神独立性,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就不能带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也就没有先进的器物;具有精神独立性的人,必然破除人身依附式的统治模式,必然形成民主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五四运动,中国就找不到现代化的那把钥匙,就无法开启现代化的道路。

第二个“讲清楚”:没有五四运动开创的开放性文化态势,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

一方面,五四运动深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以科学、民主为主要内涵的西方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结果是,既体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又否定资本主义弊端的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一致选择。

第三个“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理论来观察国家命运、挺立文明潮头,从而担负起了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一枚钱币的两面:选择马克思主义就必然组建共产党,成立共产党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毛泽东同志回忆,自己最初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我对‘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抱有一些模糊的热情,但是我是明确地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他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文献,逐渐树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同志说:“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

第四个“讲清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得以落地生根、完善发展,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正如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样的“一学就灵”并非如按图施工那么简单。其中有一个中介环节,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实践证明,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让产生于欧洲土地上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

这里面,五四运动为这一逻辑的递进准备了思想资源和人力资源。得益于这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中国不断发展强大起来,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一步步达至理想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