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盈川集·从军行》

在重武轻文的朝代,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宁愿去做军营里的一个品阶低级的百夫长,为国冲在作战第一线,也要远强于做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

百夫长是古时军营中官职的品阶,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掌管百人队伍的军官。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1)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疑惑,一个普通的百姓怎么可能去军营里担任百夫长的职位呢?

其实在秦朝时期,商鞅在推行变法的同时,还设立了一套比较特殊的军队晋升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的受益者,便是出身普通的平民百姓。

体系规定,无论是何出身,是富贵人家的公子,还是农户渔民的儿子,在入伍之后,都有平等晋升的机会。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2)

而晋升的评定标准,即是在战场上立下的军功,以功论赏,再晋升官职。

这套体系给许多平民百姓提供了机会,出身不好的成年男子,有不少人会选择从军,一来可以保家卫国,二来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为自己赚取荣华富贵。

自古以来,军营中军官的晋升等级相差无几,基本分为伍长,什长,百夫长,那么这些都是什么官?这些官职的手下又都掌管着多少人?

最低级的官阶

秦朝是个“全民皆兵”的朝代,普通百姓家的男子,到了年纪,基本上都会就近参军,因为参军的人数众多,当时所有的成年男子还有个统一的称号“士伍”。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3)

朝廷根据参军男子的居住地,一般会将他们分配在就近的郡县,平日里就由当地的郡尉和县尉进行训练和管理。

一旦有战事发生,需要补充兵力,那么当地的郡尉和县尉便要带着部队上阵打仗,而对于这些士兵而言,郡尉就是他们的直接领导人。

上阵打仗,人一多就容易混乱,这时便需要朝廷派遣统帅进行实时的战时编制,如此一来才方便指挥和管理。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4)

在统帅之下,一般会安排几个将军,,每个将军都会带领一个作战群,这个作战群是按照某一地区集中编制的,统称为“部”。

一个部队约有1000人,在这1000人之中也要严格的等级区分,即是上文提到的伍长、什长、百夫长,以及普通的士兵。

带“长”字头衔的都是领导者,有一定的支配权,不同的是他们所能管理的人数不同,权利大小有所区别。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5)

其中“伍长”是最低级的官阶,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管理5个人,但实际上,“伍长”能支配的只有4人而已,这个“伍”也包“伍长”自己,即5人为一伍。

“什长”要比“伍长”的权利更高一些,管理人数要更多一些,即两伍为一什,其中“什长”是不包含在这一什里的。

以戚继光的步兵营为例子,他的一个小队有12个人,其中10个人为两伍,即8个普通士兵和2个“伍长”,那剩下的2个人就是“什长”和火兵了。

成为百夫长的条件

根据“伍长”和“什长”的管理权限,以此往上类推,可以得知,“百夫长”可以一人管理十个“什长”。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6)

一个“什长”手下管理至少10人,那么10个“什长”手下就有100人,可供“百夫长”支配的人数就是110人,如果包含火兵的话就是120人。

不过,平日里“百夫长”是不会直接把任务给到“伍长”或是其他的普通士兵的,他的命令会直接下达给“什长”。

换句话来说,他只和“什长”对接,至于“什长”如何下达任务给“伍长”,他是不直接负责的。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7)

以此往上类推,还有“千夫长”以及“万夫长”,前者管理十个“百夫长”,而后者就是管理十个“千夫长”。

但无论手下掌管多少人,从“什长”开始,最高领导者所支配的只有10个人,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低一阶的领导者,这样效率会更高。

军队的晋级制度虽然没有出身限制,但想要升官,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譬如军功。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8)

当然,在具有相同军功的条件下,军队肯定要择优而选,譬如有读写能力的,有长官推荐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这都是晋升的优势。

所以在军队中,想要往上走,还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自身能力过硬,到达的位置才会越高。

军职的发展与演变

随着朝代的演变,军队的晋升制度包括官阶,都会有一定的变化,譬如在秦朝商鞅推行变法之前,军队中还有“两”、“卒”、“旅”。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9)

5个“伍”即为“两”,一两也就是25人,4个两即为“卒”,一卒也就是100人,5个卒即为“旅”,一旅也就是500人。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小队约有200人,队伍的管理者为“队主”,若干队伍合在一起即为“幢”,管理者为“幢主”。

3个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军队,一个军队的人数大约在3000人,军队再往上就没有固定的编制了,这时朝廷一般都会临时任命都督去管理。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10)

到了隋唐时期,“伍”便被取消了,最低的官阶是“火”,10人为1火,5火为一队,每队会设有“火长”。

再往上是2队为一旅,2旅为一团,4-6个团为一个折冲府,一个折冲府有800-1200人,最高领导者为折冲都尉。

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队编制又有了变化,100人为一个“都”,领导者为“都头”,5个都可以组成一个“营”,领导者为“指挥”。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11)

再往上就是5个营为一军,一个军大约有2500人,最高领导人称为“都虞候”,或者是“军主”。

此后的宋朝与明朝,军队的编制都有所变化,但无论编制内的人数有多少,设有怎样的领导者,整体来看,形式是没变的。

结语

“当年唯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没有严明的军纪的部队,就是一盘散沙,即便人数再多,上了战场也只有吃败仗这一条路可以走。

千夫长是哪个朝代官职(在古代伍长什长)(12)

一支能保持长胜的队伍,是一定要有高度统一的军纪的,铁一样的纪律才是军队制胜克敌的法宝。

历朝历代的部队在编制上有所改变,但在要求军纪严明这一点上,是保持一致的,历史上的岳家军与戚家军,都是纪律严明的知名军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长胜难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