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现在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农民在地里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产品,能够见到效益的最后一步到来之前,大多数农民的心里其实都是忐忑不安的,计划种植到田间管理这个漫长的过程里,任何人也不可能给农民一个肯定的答复,只有到收获的那一刻农民才能够知道能值多少钱,是赚是陪才能够见分晓。

产量高与产量低的矛盾心理,粮食种植方面产量越高越好,这是全社会普遍一致的认识,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说就不一定是这个道理了。丰收了,产量很高,从表面上看是好事,但是对于卖钱多少来说未必就是好事。产量越大价钱往往会越低,到手的钱不一定多;相反产量低,单价反而很高。老家种红薯的农民说有些时候丰收还不如欠收,丰收了一斤红薯在地头卖三两毛钱,经常还会出现没人要的现象,不得已只能是自己将红薯拉回家放进地窖,然后再想办法出售。欠收了,在地头就有人来迫不及待地等着收购,同时价钱还给得很高,卖到一元钱以上是很正常的。最后权衡了一下,发现丰收和欠收卖到手的钱一样多,丰收了付出的劳动更多;签收时付出的劳动反而少。

农产品销售问题和思路(对农产品销售方面的一些看法)(1)

挖红薯

苹果挂在树上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成熟后的价格如何,有一年很早就有客商去订购,果农在拿到订金的时候非常高兴。成熟的时候到了,看着行情不怎么好,起初果农还暗自欣喜,觉得自己订出去的价格还可以,可是迟迟不见客商上门拉货,这时候才发现人家不想要了,电话都打不通。最后只能把苹果采摘后再想办法销售,苹果所卖的钱和之前所收的订金加在一起,感觉到卖的钱也并不多,同预期相差甚远,去年到今年砍掉苹果熟的果农不在少数。

农民以产定销的生产方式,实际上仍然停留在粗放的经营模式层面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推动力的市场化运营方式,对于农民来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社会能够调配的总量小了,就有可能卖个好价钱,同时调配量小的时候往往是伴随着欠收一起来的,虽然价格高,但是总量并不一定就多。

农产品销售问题和思路(对农产品销售方面的一些看法)(2)

采摘苹果

市场化的前提就是依靠利益推动,从农民搞种植到商人搞流通,所有的环节参与者的目的都是想从中赚一点钱。种植和搞流通是手段,挣钱才是真正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是最被动的,在这种大环境下要想从中得到利益就不得不进行机会把握,可是农民的眼光很难看得很远、很全面,自己能左右的范围更是小之又小,把握机会的时候也是农民最纠结的时候。

想要农民的产品能够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就应该把农业产品的种植规模,根据全社会消费能力进行大数据控制,让农民的经营理念彻底从粗放思维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农业产品不在出现严重过剩或严重不足。不求一年一季的爆发,也可以避免某一季赔得一塌糊涂。做到每季都有一定的合理收入,这样农民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调动,市场供应可以长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运行区间之中,同时也是对资源的最有效地利用。

农产品销售问题和思路(对农产品销售方面的一些看法)(3)

大数据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