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源于西汉名臣汲黯的成语(《后来居上》与《门可罗雀》)故事。这两个故事既呈现了这位西汉名臣的个人性格特点,又给人们的启迪良多。
汲黯画像
下面就听笔者详细道来。
一、埋怨皇上提干“后来居上”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七代都在朝中做官,父亲在汉景帝朝代任职,靠父亲的保举,汲黯以太子老师的身份出道。不久太子登基变成汉武帝,自然不能忘了自己的老师,就给汲黯安排了一个皇家使者的美差。
汲黯刚正不阿、实事求是、敢说敢言,由于有汉武帝老师的身份,他甚至连皇帝的面子也可以不给。他从不在乎自己有可能会被贬官或者发配到哪里去,只要是对国家对百姓有益的事情,汲黯心中就充满了正义和勇气。
如有一次汉武帝踌躇满志地对群臣说:“我想效法尧、舜,做一位仁义的君王,大家觉得怎么样?”其他大臣都点头称赞,唯独汲黯当着群臣的面直接说道:“皇上你心里欲望很多,只是在表面上行仁义,怎么能做尧舜呢?”这句话无异于在汉武帝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气得汉武帝直接罢朝而去。
汉武帝刘彻
恼羞成怒的汉武帝一生气,就把他发配到东海去当太守。可汲黯不仅没有抱怨,还把东海治理得非常好,百姓和睦,经济发达。后来,汉武帝知道了,也欣赏汲黯的卓越能力,就下了一道圣旨,把汲黯调回京城当官,并且坐上了九卿的位置。
可是回到朝廷的汲黯环顾四周,发现有点不对劲。曾经的那些手下,要不做了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张汤),位列三公,比他职位高;要不跟他平起平坐,同为九卿。
性格直率、急性子的汲黯直接跑去找汉武帝理论,他用了一个比喻,一语道破了汉武帝的用人之道:陛下您用人,就像堆柴火,总是后来的在上面。这就是成语《后来居上》的由来。汉武帝也没敢应声,只能等汲黯走了以后感叹一句:这个人愚直越来越厉害了。
成语《后来居上》
汉武帝一方面很讨厌总不给自己面子的汲黯,另一方面又很听汲黯的话,因为他不得不承认汲黯每次提的建议都是非常正确的,这让自己少犯了许多错误。
二、世态炎凉、“门可罗雀”
成语《门可罗雀》故事说的是:汲黯和郑庄都是汉景帝和汉武帝时的大臣,他俩关系很好,因为他们都拥有忠正耿直的个性,但是,朝中许多大臣都不喜欢他们。
郑庄从小就以行侠仗义为乐事,为官后更是公正清廉,从不收取分毫礼物,也不给自己添置私产。每当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就会推举那些真正贤能的人,从不偏私。
可就是这样的两个好官员,在官场上却一直没能受到重用。后来,汲黯和郑庄都因为一些事被罢官,家境也日渐贫寒。他们为官时,总有人想要巴结他们,因此家里一直宾客盈门;可等到他们被罢官后,那些人就再也不登门了,他们的家门口总是冷冷清清,简直可以张网捕捉鸟雀了。
成语《门可罗雀》概念画
为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生发感慨:像汲黯、郑庄这样贤德的人,在有权有势时宾客众多,而当无权无势时则门可罗雀。他们尚且如此,又何况普通人呢?《门可罗雀》成语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的状况。
三、两个成语故事的启发
汲黯反对“后来居上”是不可取的,由于封建时代用人往往重论资排辈,像汉武帝要算是敢于打破常规的特例;而汲黯之所以抱怨,正由于自己不服气的私心、过于卖老资格(认为自己是皇上的老师),不知道“后来者居上”乃是事物新陈代谢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个成语故事启发我们:用人和提拔人才不一定非要论资排辈,因为落后和先进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落后可以转化为先进,后来者可以居上。
赵孟頫《汲黯传》
这就像不少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先进的,而是他们后来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自身缺点),才最终争得先进的。
成语《门可罗雀》故事给人们的启迪是:当一个人在得势的时候,人们就争相攀附,纷纷讨好于他;而在失意的时候,人们却又远离他,纷纷与其划清界线。这是一种世态炎凉的丑恶现象,必须对其进行坚决地批判。
虽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对待他人要始终如一,尤其是当朋友落难之时,更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因为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汲黯浮雕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