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常被人们称为“红二代”,对此他是有些不以为然的,他说:“顾名思义,红就是革命,如果我们这些老干部子弟叫‘红二代’,那工农子弟叫什么?”

李和平的父亲是李德生上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母亲曹云莲不满12岁就参加八路军,当时是全129师年龄最小的战士,也是位老革命。

这样算来,李和平和他的弟弟妹妹们确实是革命二代, 但他们依然不愿意别人以“红二代”来称呼他们。

李和平说:“父亲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宽厚的人,做一个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

李德生与曹云莲的六个子女,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从文还是从武,他们都继承着父辈的精神血脉,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祖国和人民,这是他们的家风,也是他们的信念 。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1)

将军之子:以和平换和平

《祖国》杂志社编委会执行主任、北京于若木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这是李和平如今的头衔。

《祖国》杂志是由李德生、王光英等提议创办,北京于若木慈善基金会由陈云夫人于若木等人发起成立,打理老一辈留下来的慈善事业和参加各地党建红色活动,成为了李和平如今的工作重心。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2)

对于他“红二代”的身份,李和平说一些狂妄自大的干部子弟和发了财不思进取的商人子弟,做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使得社会上对‘官二代’和‘富二代’这两个群体的认知都暗含贬义,“二代”成了不好的意思。

从这个角度看,“红二代”的称谓既不恰当,又易产生负面影响。

李家的六个子女从来不愿意给家里抹黑,父母李德生、曹云莲也绝不让六个孩子有做坏事的机会。

李和平是家中长子,以和平为名自然寄托着他的父母对和平的期待与渴望,父亲李德生从山村中的放牛娃一步步努力奋斗,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母亲曹云莲本是太行山区贫苦农民家的女儿,13岁入党,由战士升到团长,他们在烽火中相遇,最是知道和平的可贵。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3)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有父辈们的付出,所以有了安稳生活、读书学习的环境,但李德生还是要求儿子李和平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战士。

他认为和平是流血牺牲换来的,如果需要以流血牺牲来换取国家的和平,那么李和平应该冲上前去,以和平换和平。

入伍之后,李和平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经过他的刻苦努力,1970年,李和平在12军31师91团司令部任作训参谋,当时经过层层考察,他被推荐为军作训处参谋人选,哪知被兼任军长的父亲从名单中划除了。

1972年,李和平被抽调组建12军教导大队,又被父亲否决了。父亲多次阻挠李和平的升迁,许多时候他都是不理解和无可奈何的,自己没有让父亲“走后门”,都是凭努力得到的机会,父亲说否决就否决了,实在是不公平。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4)

1976年,全国大学恢复招生“工农兵学员”,李和平符合条件报名,他回忆:“恢复高考后,我很想上大学,那是在部队上大学,也还比较容易”。

升官不让,读书总该让吧,结果父亲专门打电话到李和平所在部队的领导:“李和平不能去,他应该在基层好好锻炼,不能搞特殊化。”

李和平郁闷极了,这哪里算搞特殊化?

当时没那么多人想去读书,机会才排到了李和平这里,就像没那么多人想当兵的时候,父亲才让他当兵,结果父亲依然认为这是在给高干子女搞特殊,李和平只能留在基层继续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5)

1984年,李和平积极参加对越作战,任12军36师副师长,这一次,父亲不仅没有阻拦,而且给予了夸赞,并且将自己多年作战的经验告诫给儿子,要求他以身作者,坚持在第一线带领部队作战。

李和平在前线带领战士们立下大功,越级提拔为副师长,父亲李德生知道后也只说了几句“再接再厉”。

对于儿子,李德生的奖励是不多的,批评却是非常严厉的,李和平与尤太忠将军的长女结婚时,将军之子与将军之女喜结连理,他又在部队成了营级干部,便想好好款待款待战友们。

战友们结婚办婚礼都是家里出钱父母操办,于是他也写信给家里,请父母寄500元来,准备把婚礼办得隆重些。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6)

天底下的人家,长子结婚最是隆重,人们都想着两位将军家办喜事肯定更盛大,哪里晓得,李和平收到了父亲平生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

父母寄来的信里非但没有钱还有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李德生说儿子想办婚礼的心态就是虚荣心作祟,想搞特殊化,李和平又委屈又羞愧,最后只在家里由母亲操办了一桌酒席。

后来他才明白,父母都是贫苦出身,他们结婚时更是炮火连天,一穷二白,父母这是严格要求他们夫妻二人,结婚成家也要勤谨节约。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7)

多年以来,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部队里,李和平都谨遵父亲的教诲,如今他已过中年,离开部队后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老一辈留下的慈善事业中,继承他们的心愿和志愿,传扬红色精神,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李家可不止李德生和李和平两个军人,也不止李德生这一名将军。

李德生的二儿子李南征也是一名将军,与哥哥相比,李南征上了军校,经过多年历练,已是少将军衔,如今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8)

李南征认为父亲可以从士兵成长为将军,都是靠不断努力换取的,在许多“红二代”眼中,李南征的说话及行事风格,也像极了他的父亲。

李南征一直说,现代军人想要达到前辈军人的水平,而且要超过他们,就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他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9)

将军之女:回国生子

每次谈起四个女儿,母亲曹云莲都很是欣慰:“四个女儿有三个都是学医的”。

曹云莲曾在抗战期间也做过八路军129师卫生部看护员,她对医生职业的崇敬之情影响了女儿们的择业,只有小女儿李优优没学医,李远征、李雅雅、李晓沪都是军医。

从小,父亲不常在家,所以母亲管子女管得最多,虽然家中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但父亲是要更温柔一些的,尤其是对女孩子,每当母亲严厉训斥他们的时候,父亲还会跑出来说情。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10)

不过,长女李远征也领教过父亲的严厉。

她在济南军区医院工作时,一次评职称,她的所有条件都符合规定,但因故错过了申报时间,于是想请父亲帮帮忙,让她补一个申报机会。

李德生常年在外奔波,对家里管得少,女儿们更是他心头肉,很少会拒绝几个姑娘的合理要求,李远征想着自己是符合条件的,应该也不算搞特殊。

父亲竟然严词拒绝,说:“职称的高低,不影响你在医院救死扶伤,你不要有人和情绪,把工作做好是首要的。”

李远征难过极了,觉得父亲怎会如此很酷无情,一点他开口就能解决的小事都不愿意帮,根本不关心自己的亲生女儿。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11)

后来她才明白:“父亲这样做是以身作则,他是想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起一个榜样作用,就是在任何事情面前,都必须大公无私,不能搞特殊。”

对于孩子们李德生更多的是身教,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部队从浙中移防到苏北,家里不仅有嗷嗷待哺的六个孩子,还有老人和多病体弱的妻子。

苏北生活条件差,供应的粮食只有玉米面、发了霉的红薯粉和喂牲口的豆饼,部队也好、老战友也好,为了照顾李德生全家,就说分配给他们100斤大米,李德生从来不接受。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12)

有一次一名战士到家里来,正吃的是野菜玉米面包子,战士不禁感慨,军长家吃得比我们战士还差。

父亲一直都对儿女们说:“你们要依靠自己,要依靠组织,不要老想着家里给你们出面安排这个,安排那个,千万不要这么想,一定要听党的话。”

家里在医院工作的三个女孩子,即便再疼爱,即便再有什么难处,父亲都没有跟她们走过关系,而她们也听着父母的教诲,努力救死扶伤,在工作岗位上奋斗着。

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李优优也没有依傍在父母的羽翼下,到她成长学习的时候,家中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但这个最小的孩子依然是在严格要求下长大的。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13)

哥哥李和平从部队休假回家,别的家庭都是前呼后拥一大家子去接,他们家就只派了小妹李优优走到车站去接哥哥。

李和平下车见到只有妹妹一人,还以为父亲那么疼爱小女儿,一定派了车来,结果李优优还反问哥哥“什么车?”,最后只能兄妹二人拎着行李冒雪走回家。

到李优优上大学,加上妈妈,家里已经有四名医生了,所以李优优没有像家中其他女性一样学医,而是去北京语言学院念法语专业,既然是念外语,尤其又是在这样的家庭,所有同学都以为她出国留学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14)

“我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者家庭,父母俩当时的工资还没有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高,哪有钱资助我去留学呀!”

李优优凭借优异的成绩自己考上了公派留学生,回家后来了个晴天霹雳,父亲希望她放弃这个机会,软磨硬泡才同意她到法国留学学习法国文学,并要求她要自食其力,不能给家里抹黑。

相比如今的大多数留学生,作为将军之女的李优优留学生活要清苦得多,为了不辜负得之不易的留学名额,她几乎没有在12点以前睡过觉,早上还要上课,全靠咖啡和毅力来支撑。

后来李优优到美国工作成家,生孩子时,优优打电话回家里问:“在美国还是回中国生孩子?”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15)

她这时已经是不惑之年,高龄产子风险高,若是回国生孩子,还要费些周折。一直来很疼爱小女儿的李德生这时却说:“回到北京来,让孩子抱紧我们的祖国。”

他希望外孙女能生下来便拥有中国国籍,所以让女儿冒些风险也要回来生孩子。

外孙女在父母身旁出生,李德生在每天散步之后都要来探望一会儿小家伙,李优优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孙深沉的爱,才想到父亲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李和平的弟弟(李和平与尤太忠长女结婚时)(16)

虽然在美国工作,但李优优也表示:“在我们家,言传有,更多的是身教,他们自己做事就是这个样子。潜移默化的,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做个好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李德生生前居高位但并未留给子女什么积蓄遗产,他们夫妻二人绝大多数的工资都交党费、捐款慈善,曹云莲弥留之际没有留下其他遗嘱,只嘱咐孩子们一定要关心家乡老区的建设发展。

如今,父母都已经故去,兄弟姊妹六人有的已经退休,也都儿孙绕膝了,李德生家的六个子女及孙辈,有学士、有硕士、有博士,几乎人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学有所成。

兄弟姊妹六人工作之余,也会积极参加各革命老区举办的红色活动,带领后辈们重温红色记忆,传播革命精神。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传承,如果说李德生的子女们是“红二代”,那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没有高官厚禄,没有金银财宝,如果说父母要给子女留下什么传家宝,那么李德生夫妇给子女留下的就是良好的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