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迅翎
图:来自网络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出门赏月、挑灯笼、放焰火、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以示祝贺。
如今,虎年的元宵节不约而至。突然想起五十多年前,我所度过的一个元宵节,当时母亲为了做了一盏红芋灯,回望那一幕,顿觉心头热乎乎的。
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由于红芋亩产较高,故而,在我老家,红薯种植面积还是特别大的,以它充粮,救了一代人的命。红芋,是我们徐州农村人对它的称呼,就是大家所说的红薯。
那年,我才六岁,只知道红芋,能磨面粉,红芋面,可做窝窝头;红芋粉,可做成粉条;红芋干,下锅做稀饭等,没想到,母亲用它做的红芋花灯,元宵节,放在屋堂门,亮闪闪的,散发出微弱的光芒,给元宵节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我老家在江苏沛县大屯的农村。元宵节这天,一大清早,母亲把我从床上拽起来,让哥哥拿根绳子,系在我的腰间,掀开红芋窖门,一股甜甜的红芋味,从窖底直往上冲。我拽着绳子下到红芋窖里,有几只老鼠见有动静,吓得四处躲藏。
那两米多深的红芋窑,四周湿漉漉的。掀开草包,挑又大又光滑的红芋放在竹篮里,直到哥哥在窖门喊,好了,快上吧!我爬出了红芋窖门。
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平时母亲点的都是煤油灯,灯捻子用的是草纸,不舍得添油,点亮一会就熄灯,让我们早早躺睡觉,以免浪费!
可到了元宵节,家里很穷,当然无法满足我购买花灯的愿望。看着村里一些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孩子,拿着花灯的自豪模样,我羡慕得不得了。
而此时的母亲,则像变了人似的,她总是不顾劳累,在元宵节前的头一天晚上,昏暗的灯光下亲手为我制作一个。
事先,母亲会在红芋堆里挑选去,找一个又大又光滑的红芋,慢慢地掏空里面,倒上油,再用棉絮作灯捻子。然后,在两旁用绳子固定,就这样,一个元宵节的“红芋灯”就大功告成了。虽然母亲做的“花灯”,是那样的简单粗糙,但足以令我兴奋不已了。
元宵节的上午,二哥和二姐,她们会按照母亲的做法,一连做了好多的红萝卜灯、辣萝卜灯、白菜疙瘩灯。
我迫不及待地等到天黑,用火柴点燃,拿着红芋灯就往外奔去。这时母亲一边在身后追,一边大声地喊着:“慢着点,别摔着喽!”我哪还能顾得了那么多,一个劲地涌入到伙伴中,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嗨翻天,待我余兴未尽地回家时,红芋灯还亮着,一盏两盏、三盏, 我和哥哥姐姐的“花灯”,分别放在门两旁,映得满院亮堂堂;放在牛槽里,叫六蓄兴旺;放在粮堆上,叫五谷丰登;放在粪堆上,母亲望着灯,想了半天,叫来年大丰收,全家人都笑了!
童年的元宵节,虽然是那样的寒酸,但却格外热闹和幸福。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闹元宵的活动今天已化作记忆。在生活条件极为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在城市里,随时就能看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烟火表演,可以看见眼花缭乱的盛大灯展,每年我在城里赏灯的时候,总会触景生情,免不了吹吹岁月的浮尘,抚摸起记忆中的元宵节来!
在我们老家,春节的结束止于元宵节,但何尝不是又一年璀璨红火的开始?虽然年味在逐年渐淡,但我知道对于元宵节的记忆,将永远藏在心中,不会忘怀的。
此刻,我从记忆里翻阅那些元宵节的往事,是为了让我和孩子们更加学会感恩,更加珍惜如今拥有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