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镜子反映出的,正是我们心中最渴望的事。但镜子不能提供我们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相,人类总是在镜子中虚度光阴,甚至因此而发疯。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放弃生活。

——霍格沃茨魔法学院院长 邓布利多

哈利波特众勇士斗龙(屠龙少年未变恶龙)(1)

成为父母的恐惧

一个女孩找到我,告诉我,她的父母又吵架了。

都是生活中意见相左之事,只是叙述的过程中,她很自然的表达了对母亲的不满,心理的天平明显倾向父亲。

女孩成长的家庭环境属于猫爸虎妈的状况,母亲负责想尽办法在外工作赚钱,负责并规划家庭财务,并对她严格要求;父亲则在她的成长中给予了万般的宠爱与照顾。

如今她的父母婚姻情感状况早已亮起了红灯,正在读大学的她,生活与思想逐渐独立,对感情与生活也大胆的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与判断。

接触到一些描述原生家庭的影响文章内容后,在增加自我认识 反思成长经历的同时,她也无可避免的产生了对母亲过往“管束”和“教育”自己中不当之处的‘愤怒’。

这种愤怒让她不自觉的选择和父亲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通过让母亲孤立委屈方式来“惩罚”母亲,并选择和父亲一起责怪母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愤怒。

如果说看过那么多原生家庭的案例让我认识到什么的话,其中之一就是作为父母这样一个角色,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不被子女理解和误解的命运。

不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包括角色的不同,决定了父母无法将自己的决策与做法用恰当的方式告诉他们的子女。

除了表达能力的限制以外,更有身处于父母这一角色的天然恐惧。

是的,也许人们都没有认识到,我们许多人对于自己担任父母这个角色是恐惧的。尤其当他们自己的父母并没有给他们树立良好榜样时。

时至今日,我们不会怀疑如何爱和养育子女都属于一种需要后天练习而提升的能力,而每个人最初可以模仿的人都是自己的父母。

当我们作为孩子这个角色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良好的 照顾时,那么长大后潜意识里都会有一个声音,“千万不要成为我父母那个样子”。

潜意识里时刻恐惧自己会变成父母的样子,一旦子女指责自己,我们会不自觉的通过否认一切的方式来避免“昨日重现”。

我们通过拒绝面对“还是变成了和自己父母一样不合格的父母”这一事实,以避免内心某些东西的崩塌。

这也是现在很多家庭的现状,子女在等待父母的那句“对不起”,而父母在等待子女的那句“我理解了你”。

多少人在等待中,遥遥无期。

人们都说生活就是对命运的妥协,但其实人们妥协的并非他们所认为的命运,而其实是内心那些无法面对的东西。

比如,承认自己没有好,承认自己搞砸了,承认自己是害怕没有权威的加持会更加做不好......

实际上,许多父母都没有被告知过,做父母是需要 并且可以学习的,以及承认自己当下没有做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失败的。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这对他们的子女来说有多少么重要。

他们已经在长久的情感压抑与隔离中遗忘了自己当初也曾这样希望过。

哈利波特众勇士斗龙(屠龙少年未变恶龙)(2)

成为自己的选择

除此以外,原生家庭疗愈的案例也让我看到,在原生家庭产生的问题中,到了最后,作为子女受的伤害已经不是当初父母养育过程中错误对待造成的创伤带来的。

更多的是等到自己人生阅历累积,终于读懂了身为父母的困境后,因为深深的后悔自己所为,感到自己“非常糟糕”,而在潜意识里不断惩罚自己。

比如,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让自己遭遇父母当初遭遇的一切,来惩罚自己。

通常对这些父母感情出现问题的子女来说,我的倾向都是让他们了解到,他们需要的是与父母之间的事情保持距离,避免过多介入。

毕竟子女是无法完全对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感同身受的,我们更不可能了解一件事情的全部事实,也就无法理清当事双方之间的对错。

偏颇其中一方就无可避免的伤害了另外一方,同时子女的介入只会让父母之间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虽然这在父母问题中已是如此。

不介入父母的感情关系是对自己和对父母基本的尊重,也是我们从原生家庭中养成独立人格的必经阶段。

这听起来非常的理性,但让人难以接受的并不是这个理性不对,而是任何有生活阅历的人都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操作起来很难。

这让我想起人的心理成长是螺旋式上升之路的说法。

生活中,真正经得起岁月检验的个人成长和问题解决,都不是像直线那样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时向上有时向下,有时积极有时绝望。

我们在每一个层面都要停留足够的时间,完成足够的探索和体验,找寻和重建足够多的支持资源后,再循序渐进地向上生长。

这个生长过程,则意味着:每当我们完成了一个层面的探索、具备了更多的力量后,就会有一份真实的生活练习出现在我们面前,打击你、磨砺你。

甚至让我们感觉到更大的痛苦和绝望之后,再带我们上升到下一个层面上。

真正的成长,都是不容易的。

许多关于原生家庭影响的文章都会提出,原生家庭里创伤如何让人们“无可避免”的重蹈覆辙,这我是赞同的。

但,我们也需要知道,这并非是全部。我们谈论原生家庭的时候不应该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人类有对问题有追根溯源,探究“为什么”的欲望,但人类同时也有回避改变的痛苦,选择卸下责任的快乐本能。

我们去探究我们的过去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这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之一。

我们通过认识自己,认识人之为人的独特性,认识自己与世界万物的联系,这可以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减少困惑,带来更多的控制感与力量感。

所以我们在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的同时,还需要知道,原生家庭并非代表我们的全部。

人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可以决定可以选择。比如,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尼采曾在他的哲学著作《善恶的彼岸》中写道: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回以凝视。

这里有一个恶龙的故事:

有条恶龙要求一个村庄每年都要给它献祭一个处女,这个村庄也每年都会有一个勇敢的少年去与恶龙搏斗,但是从没有回来过。

直到一年恶龙又让村子给它献祭处女,一个少年带着宝剑出发了。这时,村子里有人偷偷的跟在他的后面,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少年来到恶龙的巢穴,找到恶龙,并用宝剑杀死了恶龙,少年坐在恶龙的尸体上,看着龙穴里一地的金银财宝。

最终他的头上长出了犄角,背后长出了翅膀,少年变成了恶龙。

于是,人们开始说,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人们把这变成一个预言式的故事,希望这能够有一个警示作用。

但这并非是全部,因为,我们知道哈利波特这个屠龙少年并没有成为恶龙。

所以,我希望,当你感到自己别无选择的时候,能够想起这句话。

我们无法看到全部,

相信暂时还没有看见的那部分

存在真善美的希望,

相信我们对自己永远都会有选择,

相信我们可以选择

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

还有,相信

我们只是还没有收到通知书的麻瓜。

亲爱的麻瓜们,周末愉快!

哈利波特众勇士斗龙(屠龙少年未变恶龙)(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