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电影,或许并不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但至少可以从不同的电影中,慢慢窥探着隐藏在人性中的善恶。这种善恶的展示,让荧幕外的观众,既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满不在乎,又有一种深陷其中的战战兢兢,这种旁观者与参与者的双重影响,最能够从不同侧面产生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部被禁七年之久的电影,黄建中执导的《大鸿米店》也许是最不该被忽略的作品。入木三分的人性刻画,并没有脱离时代背景而刻意夸大,反而因为更加真实的将个体融入当时社会,从多方位探讨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最为隐秘的心理与精神转变。这种转变,准确的说应该是扭曲,让我突然联想到了荀子的“性恶论”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1)

人类本身与兽类并无差异,而之所以能够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克制与约束。直立行走是从兽到人进化的第一步,而建立在原始物质需求之上的价值理念塑造,才是进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核心。

暂时无法改变生存环境,但却可以努力不让环境改变自己,摆脱纯粹的原始欲求,转而塑造文明价值,最终,环境自然也会因为人的改变而改变着。

看这部电影,我总在想,五龙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穷人,最懂的残酷社会生存中的艰难与阴暗,可他也是一个恶人,最懂的利用人性的恶满足自我膨胀的原始欲求。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2)

在电影最后,五龙在狂笑中被一枪打死,可我却丝毫没有同情五龙的遭遇,反而觉得他很是可怜。原本以为是看遍人间冷暖之后的善意萌发,居然到最后发展成仇恨火苗助长后的私欲横行,从最底层次的裹腹开始,五龙的成长就从来没有离开对于物质的渴求。在那个吃人的年代,从被人吃到吃别人,与其说是社会造成的悲剧,倒不如说是个人的自掘死路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社会的进步也取决于人的进步,当人类在不断发展中一次次创造历史时,不仅仅创造着物质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着精神世界,所以,五龙虽然是旧时代悲剧中的一个缩影,却恰恰从反面告诫着这样一个道理,社会的好坏从来决定不了人的好坏,而人的好坏却总在影响着社会的好坏。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3)

1

《大鸿米店》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米》,对于人性的挖掘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中生存环境的刻画,苏童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从之前《妻妾成群》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米》改编的《大鸿米店》,虽然故事中的角色由女人转化成男人,可个体在时代中挣扎徘徊的生存过程,却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当然,这些人物刻画与时代塑造,并不是简单的揭露,而是深刻的控诉。当被厚厚灰尘掩盖的历史,露出了它不为人知且残酷无比的冰山一角时,站在当下的时间点的我们再去认真回顾与总结时,或许,就会更能明白被文明包裹着的社会中,依旧游荡着的邪恶。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4)

电影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是从封建到民国的过渡时期,而混乱时局中的弱肉强食,都让原本病入膏肓的国家,慢慢滑入到尔虞我诈的残酷厮杀中。

五龙家乡遭遇洪水,从乡下到城里讨生活的他,处处遭受白眼与排挤,对于米香的敏感,让他与大鸿米店产生了关联。在侥幸躲过难民驱赶风波后,五龙不计报酬只求裹腹的卑贱要求,让他顺利成为了大鸿米店的伙计,故事由此展开。

米,原本只是裹腹的食物,可是在电影中,却无意间成为了五龙释放原始欲望的象征物。

在那个黑白不分的时代中,五龙最初的欲望只不过是吃饱饭,可是,当他发现了冯老板抢米低价贩卖的勾当,发现了阿保与织云的男女龌龊之事,他的欲望在米香的催促下,开始从单纯吃饱饭变成复杂的吃最好的。此刻,米不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掩盖人性恶的东西,洁白的外表下潜藏着阴暗的心理。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5)

五龙这种无限膨胀的原始欲望,让他原本还残存的些许善慢慢被诸多恶所取代,他没有学会抵抗与约束自我,却总在吸收与接纳着恶,最终,五龙从毫无价值观慢慢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

按照马斯洛的五种层次需求,我认为,五龙从头到尾一直都停留在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上,这与他的生存环境有关,更与他自身对于生存环境的理解有关。当他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时,直接跳过安全、社会和尊重这三种需求,试图寻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他不知道的是,缺乏自我约束与正确价值观引导的盲目,最终只会让自己成为原始欲望的附庸。

这是时代的错,但更是个人的错,野蛮生长的欲望从来没有想过朝着自我理智靠拢,而以暴制暴和以牙还牙的念头一旦占据意识主导,人性的泯灭也就此开始。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6)

五龙成为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阿保的模样,成了自己当初最害怕的六爷的模样。他穷的时候,看到路边卖孩子的穷人都会心生怜悯,可当他富的时候,看到和当初自己一样的逃难者时,只会百般羞辱。我知道,他这是在找心理上的平衡感,可他不知道的是,这种试图从外界甚至是身份包装上找寻心理平衡感的做法,只会让他滑到更加失控的边缘。

2

电影中所有出现的人物,都在释放着人性的恶,绮云的麻木不仁,织云的爱慕虚荣,阿保的冷酷无情,冯老板的奸诈狡猾,六爷的傲慢虚伪,当这些人性的恶一次次的冲击着初来乍到的五龙时,五龙放弃了抵抗,他全盘接受了人性的恶。如果当初是为了生存不得已的被迫,那么之后的肆无忌惮就是彻底主动的沦落。

生活本该有两种选择,可五龙却偏偏选择了最极端的,于是,一个六爷的死去,却让另一个六爷出现,这个小镇便笼罩着永久的黑暗。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7)

我终于明白了这部电影被禁的原因,那是因为,全片都在传递着的一种瘆人的恶,这种恶,全部都是我们文明社会极力掩盖且不愿承认的。我们大力提倡孟子的“性善论”,却刻意规避荀子的“性恶论”,殊不知,人性的恶从来没有被消除过,人本身就是善恶结合的矛盾体,只是人更善于伪装罢了。

与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对于封建婚姻与制度的批判不同,黄健中的《大鸿米店》却把所有的焦点集中在了人的身上,他在窥探时代,更是在打量时代中的那些人。

五龙代表着小人得志后丢失初心的群体,而这类群体,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都不算是少数的,这与贫富无关,而是与人对于人性的引导有关,这涉及到价值观的塑造理想与目标的设立理智与世俗的博弈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8)

为什么看到五龙,我总是会不自觉的想到电视剧《大染坊》中的陈六子,同样身处底层,同样遭受歧视,虽然,陈六子的境况比五龙略好一些,但他们的起步基本是一致的。可仔细对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塑造就会发现,陈六子更懂得如何能够在残酷的时代中抽离自己,并且学会与时代打交道的同时,努力保持最初的自己,而五龙则选择放弃自我塑造,麻木的与时代同流合污,最终丢失自我。

这样看来,人性善恶的选择,绝大部分在于自己。环境暂时无法改变,个人却能随时改变,而在创造物质世界的同时,更应该让精神世界紧随其后,这样,即便时代动乱,也能够小心翼翼的与它周旋,终能拨开云雾见日升。

这部被埋没了24年的电影(仍旧掩盖不住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9)

五龙是可恶的,也是可悲的,可我们认真环顾一下四周,新时代中,我们身边是不是还有很多五龙这样的人呢?

即便身处文明社会,却在欲望膨胀中沦为物质附庸,丧失精神,丢弃价值,迷失自我,放弃塑造,这样看来,谁能保证这个社会,人他就是人,而不是猛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