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效禹关系传播的“涌动力”:人际关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传播技术对媒介发展的关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传播技术对媒介发展的关系(新媒介使用中的关系构建与呈现)

传播技术对媒介发展的关系

● 刘效禹

关系传播的“涌动力”:人际关系

传播学者萨拉·特伦霍姆(Sarha Trneholm)指出:“25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寻求了解传播。尽管他们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是他们的目标总是朝向发现人类共享思想并相互影响的那个过程。”①人际关系具有构建共同符号意义的共生作用,促使传播要素的互动产生共享意义。无论是内容信息、渠道、传者、受传者之间存在着如何完美的闭环,关系是推动闭环内各要素形成共生联系,实现传播目的的“涌动力”。在新媒介语境下,人际关系是传播中防止信息出现“冗沉”并维护有效意义“涌动”的关键要素。

关系传播研究的核心为人际关系。回顾“帕罗阿尔托”研究团体关于人际关系基本原理的经典研究,强调研究传播的关注点放在个体身上是错误的,需要在传播情景中考虑关系问题,它是社会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一个落脚点,②揭示关系是驱动传播的内在动力。过去,“关系是传播行为与过程的附属品”的观点割裂了伦理信息、情感与情感控制信息、礼节信息这些意义信息与传播的共生性,所以更需要正确认识人际关系是建构传播“渠道性”的关键要素和弥补个体差异性解读造成“碎片化”传播现实的黏合剂。

这需要定位关系。传播与关系并存,主体的传播行为会在 “我怎样理解自己”,“我怎样看待你”及“我怎样看待我的你”等一系列关系中定位。如“圈子文化”、“粉丝文化”等网络文化可看做是基于某传播主题建立起来的关系定位,关系规范了新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归属,例如“@”作为一种随意化的互动手段,使新媒介使用中的人际关系具体化,但首先是在已有明确认证关系里才可自由使用,关系定位是网络交互性形成的前提。

人际关系是关系传播的“涌动力”,若只讲传播不讲关系会割裂信息与意义,就只剩下信息的“流动”:机械且非生命力的信息拓展过程。但如今微博、微信等成熟平台早已将人际关系作为建设平台的内在逻辑和主体思想,例如微博“#话题#”的营销模式将关系与话题(内容信息)绑定,以话题驱动影响人际关系。评论、转载、点赞、@功能激发了人际关系的交融,即人际关系呈现具体化、可感知。以QQ、开心农场为代表的传统平台过度关注人际传播的实用技巧,当前以微信、知乎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则依托关联数据挖掘匹配精确关系,出现了“内容”让位“信息”的特征,即关系偏向。

新媒介语境下关系传播的逻辑解释

新媒介为人际传播形式的呈现创造了机会,使用者与社会关系互动进而整合。关系传播理论强调:交流者不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问题,需要的是创建一个新的思想假定,寻求接受差异的方式,以差异为依据去认识关系中存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永恒张力。③在该视角下的网络关系的张力,帮助使用者实现发展自我、了解他人,通过对话完成传播。

除对话之外,还需要关注关系矛盾的张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衣阿华大学莱斯利·贝克斯特和芭芭拉·蒙哥马利等人从关系角度阐述辩证理论:人际关系的意义和价值在人们对矛盾张力的不同处理中,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层面的三个层面会出现缩小、扩大、转移等关联。

以知乎为例,作为一种混合网络,它由个人节点和知识节点两类组合而成。④其成因有一个大胆设定:用户可以跟随“人”,又可以跟随“问题”或“答案”,这两种社交节点同时与问题、答案和话题展开信息互动,呈现“用户回答问题”、“用户将问题添加到话题”、“用户赞同、反对、评论问题”,“受关注问题有新答案(受关注答案有了新话题)”,“受关注人添加、赞成或关注新答案、话题”三种信息流。受益于这种信息流,用户、话题、问题在功能层面具备生成知识节点的共生关系,可这三者不是等权重的:问题最为重要,而用户和话题次之。用户和话题成为“伪”节点在知乎中表现出张力的特点,并起到“吸收矛盾”、“忽略矛盾”和“激发矛盾”的张力作用。如围绕某话题产生矛盾时,用户或话题阵营会采取“选择”的方法,放弃意见,重新寻找一个论点;也会在已有论点或论据违背主题时采取“分离”的方法,分离出与话题不相符的内容,或生成围绕原有问题的“次话题”。这样从两个知识节点三个层面持续不断地吸收知识养料,同时把这些养料进行组织和优化,达成主知识点的自动生长。

新媒介使用中的关系构建与呈现现象

1.“围观时代”里的关系认同

新媒介基于“关系”框架开发了一系列交互性的功能,如签到、点赞、转发、弹幕等方式,将自我的“关系认同信息”附在经过“编码”的“内容信息”中,在互动中极大地释放诉求,引起身份的围观和关系的定位。在知乎、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弹幕电影中,使用者首先对自己在圈子中的身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定位,然后以关系网络为表现形式,以互动、嵌入的关系“节点”身份参与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此过程不在于说服,而在于表达和袒露自己的心理,从而忽略彼此之间的差异,寻找共同话题。

新兴传播方式为使用者“安装”了向社会喊话的“麦克风”,用户希望自己的声音能“扩大化”,形成“去中心化”的新议程,即一种人人都可以做权威、引领关注点的“人人时代”,这种新兴传播逻辑造成了当下大众围观的社会格局。在此格局中,围观造就关系的生成,围观者与被围观者间产生“对话的机遇”,又因差异产生张力,在对话中呈现不平等、冲突,促使交流与互动系统发展或变化,向更平衡、认同的新方向发展。

2.“电子对话”中的关系呈现

新媒介的互动机会,更具有生成体验快感的创造力,它也延展了媒介传播的功能,出现网络关系可按照自身意志来影响传播内容的呈现现象。作为形成、发展和维系情感关系的工具,新媒介日益凸显人际传播形态。美国学者桑德拉·鲍尔等分析了新媒介电子对话传播形态是种人际传播形态,更新了大众传播独白式的传播形态。⑤而在实现个性展示的同时,作为构建关系网络的“节点”,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升级了原来促进新老朋友互动的黏性手段,成为激发传播行为的元传播因素,关系间互相依附,影响传播的各个环节,促使更多维度的关系产生。

注释:

①【美】Sarah Trenholm:《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M],1991 by prentice Hall,Inc.P.l.

②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M],开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③王怡红:《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J],《当代传播研究》,2006年2月

④采铜学心录:《网络图谱论“知乎”》,xuexinlu.blogbus/logs/144013509.html,2011年7月4日

⑤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J],《新闻与传播》,2006年3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