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周围邻居们很有喜欢看越剧的,也耳濡目染了不少,越剧电影《胭脂》就是大受欢迎的一个。再后来,才知道这个故事来自《聊斋志异》。

胭脂的原型是谁 胭脂故事的原型(1)

连环画《胭脂》

阅《耳谈类增》,卷八有一篇《临海女子》,这个故事就像现在报纸上的社会新闻,没有《胭脂》那么错综曲折,和《胭脂》相比也并不相同。但其中似乎隐隐地有一点传承在的:

浙之临海县,以画旗导新秀才适黉宫。某家楼临街,有女窥见一生韶冶,悦之。适一卖婆在旁曰:“此我邻家子。今为小娘执伐,佳偶成矣。”女不言。卖婆又以女意诱生,生唾之,不从。卖婆子固无赖,因假生夜往,不能辨,久已缠绵。一日,其家有舍客,官人夫妇因移女,而以女榻寝之。其夜,有人双断舍客首。明发,以闻于令长某公,以为其家杀之,而橐装无损之何为?问榻向夜寝谁氏,曰:“是其女榻。”令曰:“知之矣!”立逮其女至,作威震之,曰:“汝奸夫为谁?”曰:“是某秀才。”又立逮生至,曰:“卖婆语有之,何尝至其家?”又问女:“秀才身有何暗记?”曰:“臂有志。”视之,无有。令沉思曰:“卖婆有子乎?”曰:“有之。”逮其子至,视臂有志,曰:“杀人者汝也。”虐刑之,即自输服。始假生名与女奸,既夜至,扪枕上得头一双,以为女有他奸也,故奋拔佩刀并杀之,而不知客夫妇也。即日械系抵死,士由是得洗冤。黄邑博士临海陈公谈。

胭脂的原型是谁 胭脂故事的原型(2)

越剧《胭脂》剧照

再看看《胭脂》(故事太长,贴网上转的简介):

少女胭脂爱上了年轻秀才鄂秋隼,闺友王氏自荐为媒,此事被王氏相好宿介得知。宿介久慕胭脂美貌,于深夜冒充鄂秋隼潜入胭脂屋内,欲行非礼,遭胭脂力拒。宿介夺得胭脂绣鞋后来到王氏家中,无意中将绣鞋失落于王氏门外。无赖毛大拾得绣鞋,并偷听到宿介与王氏谈话。数日后毛大夜入胭脂家,误创入其父房内,搏斗中将其父杀死。胭脂向官府告发鄂秋隼曾夜创其室,鄂秋隼被屈打成招。后济南府复审,又将宿介拘审。宿介上书申冤,山东提学怜其才,终设巧计迫使真凶毛大供认。邑官遂为媒,令鄂秋隼迎娶胭脂为妻。

胭脂的原型是谁 胭脂故事的原型(3)

越剧《胭脂》剧照

倒是在《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是李春芳著的,不是清朝无名氏写的白话小说《海公案》,但一样是以海瑞为原型敷演而成的一部公案小说)中,亦有此则故事,只是故事发生在了淳安县。其中“明发,以闻于令长某公”改成了“明发,以闻于公”;也没有最后的“黄邑博士临海陈公谈”这一句。不知哪个才是“正确答案”。

胭脂的原型是谁 胭脂故事的原型(4)

连环画《胭脂》

不过,《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中有一篇《谢德悔亲》,写明是台州临海之事,更加错综复杂,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意思,只是结尾有些仓促,有以后那种才子佳人小说的气息。也录在这里:

台州府临海县一富民谢德,女聘儒生杨谟。生贫,德遂寒盟。告县,县受赂不为理。生径奔省,往公处告,哀恳于公:“老爷德政,人称神明。谟被抑不获伸,所以奔诉,忍不引手为寒儒雪不平乎?”公沉思,忽变色曰:“尔本巨盗,尚敢赖婚,杖之二十,送狱。”左右大骇,不测其故。公令快手临海邑逮谢德,并媒证,言前获江洋大盗,报有杨谟名,赃物藏谢德家。密谕杨谟无恐,调治杖疮。谢德至,诉曰:“婿自为盗,前已告官离婚。民虽家计粗足,实由勤俭,非窝盗也。”公曰:“吾固知若非窝盗者,赃虽虚,岂无聘礼可赔?还之,尔女别嫁可也。”谢德喜,而言纳金。杨谟不伏,曰:“本期雪冤,反遭诬枉。既夺我妻,伏陷我命。”称冤不已。公曰:“尔为盗,罪在不赦,纵得妻,将安用之?”生哀泣曰:“妻不敢望,但愿一见之足矣。”公谓德曰:“汝可备一祭礼,令尔女就奠狱中,庶彼甘心。”女至,公择生破其械,授之衣冠,唤吏具花烛,令生、女即公厅成亲。公好谓谢德曰:“婿本读书人,尔女嫁之亦不忝矣。故恕尔悔婚之罪。”仍以前纳之金,给生为资装。生与女,拜谢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