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昕音乐是映照世界的审美方式,再现着情感的连结;音乐表演这一视听元素亦是电视节目中传统而多变的艺术体裁近期播出的音乐节目《天赐的声音》,实现了音乐综艺的再一次升级,用音乐的态度和模式的重组,呈现出全新的音乐审美表达,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天赐的声音40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天赐的声音40首(以音乐态度凝聚情感力量)

天赐的声音40首

作者:杨昕

音乐是映照世界的审美方式,再现着情感的连结;音乐表演这一视听元素亦是电视节目中传统而多变的艺术体裁。近期播出的音乐节目《天赐的声音》,实现了音乐综艺的再一次升级,用音乐的态度和模式的重组,呈现出全新的音乐审美表达。

演绎:视听引导情感释放

《天赐的声音》以声音为载体、定位专业化表演,找寻艺术纯粹与音乐热爱,其核心理念是还原音乐的动人本质,并由此产生直击内心的情感共鸣和富有张力的情绪释放。

正值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时期,用音乐来实现大众情感的联结和抚慰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场录制无法正常进行、电视节目类型较为局限的情况下,提前录播的《天赐的声音》,给予“宅”家多日的观众一个情感出口,用视听艺术丰富电视构成,情怀和品质兼具的立体音乐享受下,实现连通荧屏内外的态度和温度表达。

简约却不简单,传承中求变求新的结构方式,符合音乐艺术的特性,也与观众的怀旧情绪和渴望回归往常生活的心理诉求不谋而合。基于专业歌者 金曲演绎的形式,《天赐的声音》的重要模式点在于情感共鸣。在经典作品的重演中回顾乐坛历程,音乐人的具有辨识度的声音则勾起时代记忆。《天赐的声音》的共鸣是旋律、音色、音域等多层次的饱和呈现,是以听觉唤情感的艺术通感。

态度:专业为音乐赋能

作为音乐综艺的又一次升级,《天赐的声音》想要传达一种精攻专业、开放包容的音乐创作理念。不刻意强化故事线,而是注重对作品本身的探讨,在音乐人们的默契合作下,实现音乐节目的品质回归。

主打音乐性的节目如何在传统题材中焕发新生?《天赐的声音》的解决之道首先是寻求主体的多元化。从音乐合伙人到飞行合伙人,节目既涵盖了王力宏、苏有朋、胡彦斌、张韶涵等拥有不同艺术背景的专业歌手,萨顶顶、黄龄、王晰等实力派歌者,走心民谣的代表好妹妹乐队,也有张远、马雪阳等前偶像团体成员和于文文、娄艺潇等跨界艺人的加入。丰富的主体构成带来新式的音乐演绎,在新生代与乐坛前辈的多元组合下,声音特质和音乐风格冲撞融合,让观众在熟悉中寻找新鲜感,嘉宾间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激发出新的艺术可能。

LIVE演出的魅力强化,则依托于注入戏剧张力的舞台化改编。胡彦斌、黄龄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控,以音色、音调完成的曲风碰撞,使《还是要幸福》叠加出酣畅淋漓的情感力度;王晰和娄艺潇对《花样年华》的倾情演绎,则通过对白、眼神等剧情化设计为歌曲注入了故事灵魂。

音乐表达之外,节目还试图构造更具可看性的复合结构。前半场音乐合伙人和飞行合伙人的双向选择提升趣味,后半场台前幕后的音乐合作则还原完整的创作过程。从第一轮音乐人之间的欣赏、抉择,到第二轮的鼎力合作,两轮表演的赛制设计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视听重点也随之转化。

如果说上半场每组飞行合伙人对同一金曲的共同演绎下的风格独具,展现的是音乐的包容和多样,那么双向选择后的同台表演则呈现出切磋下的艺术魅力、合作中的舞台情怀。胡彦斌、于文文对《爱之初体验》的旋律进行解构,rap融入和旋律转变使歌曲听来趣味盎然、现代感十足;苏有朋、陈志朋的怀旧同台则重拾小虎队的珍贵回忆,也见证着初代偶像的青春与成长。始于艺术纯粹,诉说故事情怀,节目一个个经典作品的再度创作下,勾勒出音乐的初心。

共情:艺术能量由此及彼

经典的复刻重拾音乐记忆,颠覆的改编引领曲风的革新。无论是忠于原作的情怀演绎,还是突破重组下的别样魅力,音乐合伙人的不同尝试,是对音乐经典的回溯,也反映着当代音乐审美的高包容度。

节目的形式主打“伙伴同行”,实力唱将的舞台经验和稳定唱功保证了单个表演的高水准;每期结尾金曲推荐的机制,则鞭策现场表演的品质提升。竞争和合作并存的模式下,《天赐的声音》的内容根基源于对音乐的热爱。

乐评人、音乐合伙人的各抒己见和犀利对话,则让节目拥有了别样视角。音乐合伙人王力宏认为,音乐表演就是让观众进入歌手的世界,进而相信歌曲中的真实。《天赐的声音》借由表演之后的讨论,为观众带来专业角度之外的另一种音乐审美思路,通过落到细节的行业角度进行技艺与理念并存的音乐解读。

从专业编曲、演唱技巧,再到饱满的情感流露,节目以旋律温暖心绪,持续地传递艺术能量。高品质的视听享受和音乐评鉴之外,《天赐的声音》的附加效应是精神鼓舞。(杨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