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29日电(刘赫垚)清理附着物、加固、粘接、上防风化漆……经过一系列程序,一块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就变成具有科研价值的化石。这就是沈凤斌的日常工作。

人和恐龙沟通的(和恐龙打交道的人)(1)

沈凤斌在工作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沈凤斌是黑龙江省嘉荫县神州恐龙博物馆的一名化石修复研究员,负责古生物化石的挖掘、修复和保护工作。

嘉荫县位于黑龙江中游右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1902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大型鸭嘴龙类恐龙化石。经考证,嘉荫埋藏的恐龙化石多达数百具,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晚白垩世恐龙化石产地,有“恐龙之乡”之称。

既然是“恐龙之乡”,那自然少不了与恐龙“打交道”的人,沈凤斌便是其中之一。2005年5月,沈凤斌到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工作,从事这项“恐龙事业”已十几年。

人和恐龙沟通的(和恐龙打交道的人)(2)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内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参加工作最初那几年,非相关专业出身的我充满了困惑和迷茫。”沈凤斌说,为寻求突破,他主动申请参与博物馆开展的各类化石挖掘工作,搜集大量关于恐龙化石的文章,一有时间就阅读古生物研究书籍,为自己“充电”。

有一年,博物馆开展大规模“抢救性”化石挖掘工作。沈凤斌主动请缨,组织了一个10人组成的挖掘团队。他回忆,那次的挖掘点在山上,车开不进去,自己和队友们要拎着工具每天徒步十多公里。

前几日的挖掘工作并不顺利,沈凤斌和队友都有些着急。“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研究土层结构,重新确定挖掘位置。”终于在第四天,团队挖到一对连在一起的恐龙尾椎骨化石。“那是我第一次亲手挖掘出相对完整的恐龙化石,那种兴奋的感觉终生难忘。”沈凤斌说。

经过多年化石挖掘工作锻炼和专业知识积累,2016年,在一次化石挖掘作业中,沈凤斌顺利找到保存非常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那一刻,我的‘化石梦’实现了!”沈凤斌说。

为充实博物馆内的恐龙化石藏品,组建真正的恐龙化石骨架进行展览,沈凤斌开始学习化石修复技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在学习中遇到不少难题。他说,有时修复好的化石表面上看得过去,但仍达不到专家审核要求。

为了精进技艺,他多次来到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和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学习地质学、化石修复技术及古生物化石科学保护与特色利用等知识,师从多位知名古生物学专家。

如果说化石挖掘是动态的户外工作,那么化石修复则是考验定力的过程。“从事这项工作需要‘三颗心’:耐心、细心和专心。”沈凤斌说,有时候一忙就是一天,这让他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疼起来的时候“坐立不安”,可他并不觉得辛苦。“我从骨子里热爱这项工作,已经把它当成我一生的追求。”沈凤斌说。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从最初只有200平方米的临时展览馆,发展到如今4600多平方米的集科普、娱乐和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博物馆。沈凤斌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名专业化石修复保护工作者。截至目前,博物馆已修复各类恐龙化石800余块。

在嘉荫这座城市,沈凤斌实现了他的“恐龙梦”。他希望更多游客能来到嘉荫,体验这里“古生物世界”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