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得知师兄也开了一个培训机构师兄物理系毕业,他儿子在读高三,标准的学霸据说孩子从没有参加过社会机构的培训,初中到现在,全部由他一人负责辅导关于这点,我是由衷佩服至于自己,初高中的数理化,基本全部还给了老师如果强行捉刀,还需要重新温习并系统化,与我而言,负担较大,也不现实于是决定周末带大宝去实地看看,顺便让师兄给孩子的物理学习做一次系统性诊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教师的人生轨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的人生轨迹(教师未来)

教师的人生轨迹

偶然的机会,得知师兄也开了一个培训机构。师兄物理系毕业,他儿子在读高三,标准的学霸。据说孩子从没有参加过社会机构的培训,初中到现在,全部由他一人负责辅导。关于这点,我是由衷佩服。至于自己,初高中的数理化,基本全部还给了老师。如果强行捉刀,还需要重新温习并系统化,与我而言,负担较大,也不现实。于是决定周末带大宝去实地看看,顺便让师兄给孩子的物理学习做一次系统性诊断。

到达约定地点,师兄正在给一个学生辅导物理,不便打扰,于是坐在大厅等待。这个培训机构的主张很新颖,“AI智适应”。起初不明就里,以为是迎合时代的某个“噱头”。但见到的多个孩子,都是人机交互,教师极少。偶尔见到一两个,也不是在辅导学生。继而得出简单判断:这机构看不懂,有内容。

不到五分钟,师兄出来招呼我们到他办公室,接着叫来一个工作人员,安排大宝在电脑上做“体检”事宜。我很惊诧,完全超出了既有的预期。来之前,我还特意敦促大宝带好物理试卷、错题本和书本,以提供相对客观准确的学习信息;路上我还交待大宝,对方询问对一些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或者询问物理学习中的困惑困难,一定要据实回答,这样才能准确诊断。正如看病一样,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注重视触叩听,当然西医还越来越看重各种生理指标和数据筛查,但无论如何,最后诊断是由人作出的。学习诊断不也应该如此吗?师兄物理知识的体系化领悟、对物理学习的经验等,理应成为其作出诊断的基础。现在,怎么交给机器去“体检”了?

好奇吸引我去观摩见证大宝的“体检”过程。物理的各个章节都在菜单之中,打开一个章节,选择体检,时限10分钟,然后终端依次推送题目若干。10分钟后,章节学习的“体检报告”出炉,十余个知识点,分别有相应地掌握百分比。询问大宝自我感觉,他回答说“相当准确”,很有针对性。

人工智能用于学习,如今喊声震天。但我始终觉得是雷声大雨点小,中看不中用,因为这需要绝对的实力才能做到。AlphaGo于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次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成为战胜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因为其背后有着强大的谷歌团队,汇聚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顶尖精英。AlphaGo的“深度学习”曾经给教育带来一些启示,但至于引起教育的深度变革,还为时尚早。教育学科的多样性,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孩子学习的差异性等等,决定着人工智能走向教育还要经历漫漫长路。至于教育领域热捧或走红的“人工智能”,大多是停留在信息化的变式运用上,只是信息化辅助教学的“高级”称谓而已。

在随后与师兄的闲聊中,才发现自己真的有点孤陋寡闻坐井观天了。这套系统的设计团队,也汇聚了教育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发起人不仅仅是社会培训的先行者,更有改变培训生态乃至教育生态的理想。从“体检”到自动化针对性的题目遴选、训练推送、效果评估等等,比活生生的专家更快捷、更准确、更全面、更灵活。当前,最好的培训就是“一对一”,教师凭借经验做出判断,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辅导,目的也是达到知识点的熟练掌握、透彻理解与综合运用,再牛一点的,就是给孩子学习方法与学习思想上的引领。但电脑可以做到“一对千一对万”,除了冰冷无情之外,“智能”水平一点也不低。有一个细节更让我大跌眼镜,有些选择题,孩子如果先选择B,而后又选择A,系统也会将思维的痕迹“可视化”,对孩子学情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这次“体检”之旅,让我这个老师,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人工智能全面来袭的那一天,我们教师该怎么办?换句话说,以后老师何以立身?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学习伴侣”,一个学习的智能机器人,随时随处准确判断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针对性个性化趣味式辅导,比老师还“老师”,而且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专属“老师”,那真正的老师还有什么用?

细思极恐。AlphaGo能够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智能教师战败普通学科老师,那还不是轻而易举!

当然,学习并非学校教育的全部,学校教育不单单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机器,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授业解惑”。但是,如今还以此“立身”的教师,把“教书”作为自己最大依仗的教师,应该有危机感了。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无论是“立德”,还是“树人”,千万不要让主体错位。不是教师“立学生之德”,而是促进学生主动去“立德”;不是教师“树”学生,而是推动学生去主动“成长成才”。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给”,而在于“助”和“促”。以此为基点,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想学”,二是“会学”。“会学”可以交给“智能老师”,“想学”就和教育的环境和教师的引领密切相关了。与之对应,教师素养,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学科素养,其二是教育素养。作为教师,在努力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千万不要荒废了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教育素养的提升。

“智能教师”,为我们留下一席之地。能否把握,就看当下的努力与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