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到现在,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一个叫范雨素的人霸屏?
从朋友圈到微博,她在各网络平台上火得无一例外!
听到这个陌生名字,很多人有一个疑惑,范雨素是谁?
是新晋网红,还是哪个五六线明星?
都不是!她只是一位普通的湖北女性,凭借一篇质朴却打动人心的10w 微信《我是范雨素》意外走红。
范雨素在朗诵中。图片来自微信号“正午”
今年44岁的范雨素,来自湖北襄阳襄州区打伙村,在家中排行老幺。有两个女儿,现在是一位“北漂”育儿嫂。照顾雇主三个月大的婴儿,每周休息一天,和女儿住在东五环外皮村的出租屋内。
文章走红之后,人民日报点名评论,网络上,范雨素也获得数万网友支持,面对媒体48小时之内的轮番约访,这个直言适应不了关注的打工嫂此刻有些慌……
我们连夜联系范雨素本人,截止发稿时,她一直关机。据她所在的北京皮村“工友之家”的 组织者王德志透露,从昨夜至今,前去采访范雨素的媒体络绎不绝,他坦言自己也联系不到范雨素本人,“她现在对媒体有些排斥了”。爆红对范雨素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两天没有去开工了”。
今日上午(4月26日)九时,记者就已驱车前往范雨素湖北襄阳襄州区打伙村老家。由于范雨素外出打工多年,家乡人对她并不熟悉,辗转两小时终于打听找到范姓人家。这是一栋普通的三层农家小楼,和邻居并无什么区别,房主就是范雨素文中提及的有文学梦的大哥。
图为范雨素哥哥的家。
在范雨素哥哥家,记者见到了范雨素文中提到的“英雄般”母亲张先芝。老太太生于1936年7月20日,做了四十年的妇联主席,为人热情健谈。但是面对突然而至的大批记者,老太太有些害怕担心和防范;“不会是姑娘在外面出了啥事情吧?”
图为范雨素的母亲。
老太太很思念女儿,上一次见到女儿的照片还是在同村人的手机里,老太太最心疼这个女儿直念叨:“太瘦了,太瘦了”。据老太太介绍,范雨素上一次回到襄阳还是六七年前,平时十天半个月会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拉家常聊聊天,可是每次说到一半总是匆匆挂断:“我要忙啦。”每次回到老家,范雨素就和大嫂住在这间房里。尽管她很少回,这个家里依然保存了她最爱的书,从小时候的听课笔记到报刊,老太太都收集在一个麻袋里,出太阳时拿出来晒晒。
图为范妈妈收集的女儿爱看的书和听课笔记。
曾以死抗争要离婚 范雨素母亲:希望她能再成家
范雨素是倔强的,回忆当年范雨素离婚时,老太太说自己死活不同意,但是范雨素主意已定,更是以死相争,家里只有小哥哥是支持她的。而离婚后,保守的老家人也对范雨素有些偏见,这也可能是她极少回家的原因之一。
现在,在老太太心里,旁人的看法都不重要了,她最希望的是范雨素能再成家找到自己的幸福。但是老太太“不敢跟范雨素讲,”因为每次通话,范雨素都会告诉老太太自己过得很好很满足,老太太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姑娘知道了会引起争执。
范雨素从小就喜欢看书,来自生活的挑战,没有让这位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放弃理想,正如她自己说的,“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这篇被疯狂转发的文章,正是她自己的故事。
《我是范雨素》节选
我是范雨素
文 | 范雨素
1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我是湖北襄阳人,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如果我不离开老家,一直做下去,就会转成正式教师。
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岁。
来北京以后,过得不顺畅。主要因为我懒散,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我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一般的人都笨。上饭馆做服务员,我端着盘子上菜,愣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挣点钱只是能让自己饿不死。
我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我回到了老家,告诉母亲,以后我要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了。
2
童年,我和小姐姐俩人脚对脚躺床上看小说。眼睛看累了,就说会儿闲话。我问姐姐:我们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你最服的名人是哪个?小姐姐说:书上写的名人都看不见,摸不着,我都不服气,我最服的人是我们的小哥哥。
我听了,心里不以为然。是呀,书上的名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生活中能看见摸着的人,我最服气的是我的母亲。小哥哥无非就是个神童罢了。
我的母亲,叫张先芝,生于1936年7月20日。她在14岁那年,因能说会道,善帮人解决矛盾,被民主选举为妇女主任。不过,这不是我服气母亲的原因。
母亲只有几岁的时候,伪爷(外祖父)把她许配给房子连房子的邻居,就是我的父亲,以后母亲就能帮衬我的舅舅了。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个俊秀飘逸的人,可父母亲的关系一点也不好,他们天天吵架。
从我记事起,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一个大树的影子,看得见,但没有用。父亲不说话,身体不好,也干不了体力活。屋里五个娃子,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
我的母亲是生在万恶旧社会的农村妇女,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我们兄妹五人的名字都是母亲取的。母亲给大哥哥起名范云,小哥哥起名范飞。希望两个儿子能成人中龙凤,腾云驾雾。母亲给我们仨姐妹的名字起得随意多了。大姐姐叫范桂人,意思是开桂花的时候成人形的。小姐姐是开梅花的时候生的,应该起名叫梅人,但梅人,谐音“霉人”,不吉利。妈妈就给她起名范梅花。我是最小的娃子,菊花开时生的,妈妈给我取名范菊人。十二岁那年,我看了当年最流行的言情小说《烟雨濛濛》,是琼瑶阿姨写的。便自作主张,改了名字,管自己叫范雨素。
大哥哥从小就有学习自主性,但没有上学的天赋。每天夜里,舍不得睡觉地学习,考了一年,没考上大学,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大哥哥生气了,说不通过高考跳农门了。大哥哥要当个文学家跳农门。因为大哥哥要当文学家,当文学家要投资的。大哥哥把家里的稻谷麦子换成钱,钱再换成文学刊物、经典名著。没有了粮食,我们全家都吃红薯。幸运的是,妈妈的五个娃子没有一个是饿死鬼托生的,也没有一个娃子抗议吃得太差。
大哥哥又读又写了好几年,没有当成文学家。身上倒添了很浓的文人气息,不修边幅,张口之乎者也。像这样的人,在村里叫做“喝文的人”,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是被人鄙视的。
但是,大哥哥和孔乙己有不一样的地方,大哥哥有我们英勇的母亲。因为母亲的缘故,没有人给大哥哥投来鄙视的目光。
母亲口才很好,张嘴说话就有利口覆家邦的架式。她长期当媒人,在我们襄阳被人喊作“红叶”。母亲当红叶不收一分钱,纯粹是做好事,用现在的词语叫志愿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家家都有好几个娃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像母亲这样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才。
大哥哥没当成文学家,没跳出农门,这不是要紧的事。但大哥哥需要结婚,这是大事。像大哥哥这样类型的人,在村里被人叫作文疯子,说不上媳妇。可是我们有厉害的妈妈,她向来能把黑说白,能把大哥哥的缺点说成优点。凭着母亲的凛凛威风,我们这穷得叮当响的人家,给大哥哥找了一个如春天的洋槐花一般朴实的妻子。
现在的她,有了自己的百度百科
不少人把她和同样是湖北人的余秀华相比较
她用朴实的文字感染了无数网友
@CiCi:比文笔更重要的是心态,比心态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人人平等的价值观,不仅仅是争权夺利,而是时时刻刻拿自己当人看,也拿他人的生命当人看。
@戾净 :有人评论说看过,文笔一般。是想彪炳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的写作技术吗?辞藻是否华丽,文笔是否惊艳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平淡的文字中闪烁的人性光辉,以及中国农村女性中难得一见的独立人格。
@彬滨斌缤:文学写的不是文笔,不是文字,而是人心!现在许多作家过于卖弄文笔,重视什么写法,看的人晕晕乎乎,更可笑的是一些明星这点儿自己的生活,多加点儿图片就好出版捞钱!这个初中毕业的人今天告诉他们什么是写作!
@小蚂蚁和小蜗牛:写得太好了!好像冬天的炉火,一阵冷一阵热,伴随噼里啪啦的火星子,有声有色,有笑有泪,最后部分有点曲终奏雅的意思,温暖啊希望啊,可是底色越发冷了。
还有很多人被她蓬勃坚韧的生命力,和闪闪发光的文字所感染。
@凌:世态炎凉,生来悲苦,命运多舛,可这位女士的文字却如一股清流,令人感慨。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不讨好,不浮夸,就这么平静地娓娓道来。她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瑞的她时光:她轻轻地说着,平常的语气仿佛是在说着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全文里没有“累、惨、悲”的字眼,没有愤世嫉俗,没有血泪申诉。多么温柔而又博大的文字,那是由涓涓溪水汇聚成的辽阔大海,里面不是一个女子对自己身世的悲悯,它超越了狭隘。读完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母爱,一个灵魂的高贵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至上遵循路:淡淡的生活,稳稳的心安,隐隐的忧愁,写得确实挺好的。
@图由:每字每句既重又轻,轻轻拂过心间,重重的砸在胸膛
然而,对于走红,她不仅根本没想到,“又紧张又不适应”,而且现在的她已习惯靠苦力谋生,不信文字能改变生活。
(以下节选自范雨素接受北京时间采访)
媒体轮番到访让范雨素措手不及。图/刘思维
我就是一个社会底层努力求生的弱者
北京时间:你知道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吗?
范雨素:不知道。你知道吗?
北京时间:这篇文章里渗透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农民资深局限性、打工子弟受教育、农民土地问题;你的身份比较特殊。以前大家看到底层文学都是作家观察这个群体写的,而你本身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
范雨素:对,我是平视的。返乡体都是文学博士写的,他们已经跳出这个阶级,站在高处俯视了,而我就是底层的一份子,我在用我的视角观察他们,是平视。
北京时间:你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
范雨素:我就是一个社会底层努力求生的弱者。
范雨素:因为我生存比较艰难,而且是那类受人歧视的人。但我心灵强大能够抵挡这种歧视。
北京时间:什么事情刺痛了你,让你感觉被歧视?
范雨素:和雇主在一个饭桌上吃饭,他们在你面前摆一盘便宜的素菜,他们吃好吃的。虽然你不会在意这种吃喝,但你心里会难受。有时候跟雇主去亲戚家里吃饭,等到你吃饭的时候,雇主的亲戚给你拿出一双一次性筷子。唉,这种时候我就会有被刺痛的感觉。
做住家的阿姨是这样,个别人家是这样。小时工保姆流动性很强,这家干几个月那家干几个月。
北京时间:你现在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
范雨素:六七点起床做小时工,活多多做点,活少少做点。回来之后看小说,在手机上听古诗吟诵。这一段时间,迷上了吟诵,特别喜欢听。这种曲调跟自己的心境一模一样,就好像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就产生一种情愫了。
北京时间:写这个小说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范雨素:人活着总要有点事做吧,我挣钱是为了让自己吃饭让孩子吃饭,这是生理欲望。写小说是出于一种精神欲望,是一种希望,就像罗素说的,有事做、有希望、能爱人。写小说就是有事做了,做了一件和吃饭无关的事。如果活着就是为了赚钱才动弹,好像觉得特别累似的。因为我没上过学的原因,我对文字也不知性,也没有想过发表。
理解余秀华 我渴望安全感和尊严
北京时间:余秀华跟你都是出身湖北农村,你对她的走红怎么看?
范雨素: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你无法理解那个人。记者采访余秀华的时候,她是极度不配合的,她大笑、怪叫。我理解她,她是个身体残疾的人。她出名的那首诗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那些媒体关注的点是残疾、情色,然后才是她的才华。
我的小姐姐腿有残疾,十六七岁的时候写诗写得很好,一个班上的人都在偷偷传抄她的诗,她的高中语文老师送了她一沓很厚很厚的稿纸,让她把诗寄到《诗刊》这种全国性的刊物去发表。我小姐姐坚决不发表,我当时无法理解,自从余秀华红了之后我就理解了我的小姐姐。
北京时间:你现在住的环境怎么样?
范雨素:一个四合院,我住在南向的一间房。8平米的屋子,300元一个月。那个屋子到了冬天特别好!南向有一面玻璃墙,玻璃厚极了!冬天吸收热量,那么强烈的阳光,冬天住在那间屋子里特别幸福。
房东的狗特别好,每次看着我都用前爪抱着我的腿。那房子特别安全,安全极了!特别有安全感。每个人的脸都长得比我善良。安全感对我特别重要,住在那样的房子里夜里不关门都是安全的。
北京时间:你怎么看待阶层固化?
范雨素:我不觉得阶层怎么固化,大家都是焦虑的。一场大病,一场金融风暴,大家可能都会一贫如洗,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财务。所谓中产看不起农民,我觉得他在自己哄自己。我觉得大家的财富之间并没有多大区别。
范雨素蹲在皮村工友之家接记者电话。图/刘思维
北京时间:文章火了以后有什么变化?
范雨素:我今天原本要做小时工,因为数不过来的媒体找我,只能请假了。昨天三家出版社来找我,我都没有写过东西呀!
北京时间:文章走红会改变你以后的生活吗?
范雨素:我不相信它会有什么改变,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痴心妄想了,我只希望这件事能尽快结束。我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我不适应有这么多人关注我。我对文字没有自信,我也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我也习惯了靠苦力谋生了,而且我对劳动并不惧怕。做小时工、育儿嫂也不是最低的工资,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和女儿在西藏旅游。图片来自微信号“正午”
看似诙谐风趣的文字背后,是范雨素把生活的无奈转换为不屈服,不被生活逼迫所麻木,不向命运低头的拼劲儿和狠劲儿。
希望这次的意外走红,不要过多的惊扰到她,希望范雨素还是那个有着淡淡的生活,稳稳的心安的范雨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