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百花园中一支瑰丽吐艳的奇苑,又是我国灿烂的艺术宝库中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它源于生活,来自民间,深深的植根于安塞沃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具有民族民间及地方特色的一种广场表演形式,成为陕北腰鼓具有代表性流派之一,堪称“中国一绝”。
通过安塞腰鼓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征,我们可以发掘安塞腰鼓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一)历史价值
历史上,塞腰鼓继承了古代军阵乐舞的风格,在古代军旅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激励士气,演练习武,征战庆功时不可缺少的活动。这表明腰鼓在古代战争中象征着胜利,可增强士卒们必胜的信念,他们以鼓声做向导,不畏强敌,展现出勇往直前的精神;1981年,在与安塞县毗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经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动作。且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曾在诗中描述到:“腰鼓百面如春雷”,这些都为研究腰鼓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实物依据。
(二)科学价值
随着历史的前进,通过了解安塞腰鼓的发展变化,可以窥视到民族艺术的风貌及其独特的风格,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历史价值,为探讨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发展,以及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艺术美等各个学科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的和彼此相辅相成的作用所形成的历史渊源和表现特征,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广阔学术研究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