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医院做陪护,愚所住病房四个病号中两个六十多岁,两个近八十岁。四人中,其子女做陪护的仅有一个。她们都是有儿有女之人,有的子女是上班一族,有的子女系个人创业的老板。

我那儿子就在本城上班,他是坚决要来陪护他妈的,因为我尽管也六十多了,还能应付妻住院前后与期间的一切。故而,没让他来。而另外两个病号的子女们,几天来则未见他(她)们病床前对母亲的服伺与尽孝,电话也很少打来。问其病号子女不能来的原因,也都是些"软指标"。她们的子女不来就不来吧,可苦了来的其他陪护。

一对近八十岁的老人,妻病殃殃的。夫虽身体尚好,但一幅极少出门的样子。病房里的卫生间,只会使用前半程,不会使用后半程。也就是说,只会拉,不会冲。问她们为啥不冲,答曰:不知道咋着冲。弄得病友意见很大。更甚者,这老爷子自己不会在医院楼层买饭,只能跟着同病室其他陪护同去同回。缴住院费时,更是院里院外让她们折腾了多半天。

人生感悟言之有物(人生感悟之子欲养)(1)

另一女病号也是七十多岁,做生意的子女没空来,是她的子女出钱让她的侄女来做陪护。说是有血亲的侄女,但其表现更像是一名护工,而且是不怎么合格的护工。她不怎关注病号的需求,只在意自己的吃住如何。

另一病号因是其闺女做陪护,二人关系很是融洽,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肯定是大介裨益的。

四个病号之中,两个子女(占五成)不能做陪护,让养儿防老的古训成为一句空话,是亲待养而子不认真养也。

现如今的家庭伦理和构成关系表明,常年守侯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为数不很多,逢年过节能守侯在父母身边的也不多,而当父母有病住院能在跟前尽孝的肯定也不会很多。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或"子欲养而亲不在",其前提是孩儿们有心有意、甘心情愿去赡养父母。而不能非要等到父母"不待"或"不在"了,再去空发"子欲养”的感慨,抑或是虚情假意。

人生感悟言之有物(人生感悟之子欲养)(2)

因之,当父母健健康康时,你在或不在父母身边时尚可尚不可。而当父母遭遇疾病住院时,"子欲养"则正当其时。此刻此时,假若你再抽不出空来服伺父母于病榻之旁,就真真是说不过去了。

一首《时间都去那儿了》的歌曲,曾经感动了无数人。而抽出点时间去陪伴父母,去常回家看看,更是人子之责。

愚以为,子女们应该是少些"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与感慨,而是切切实实地要做到,子欲养,且莫迟,父母住院正当时,就从父母住院开始……

人生感悟言之有物(人生感悟之子欲养)(3)

(注:文中插图系本文作者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