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东西,套用某网友的话,历史很简单,读历史也很简单,买一本历史书,读几遍然后对某件事就有了大概了解。

这很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读过和读懂是两种概念,你跟别人看的是同一本书,结论却往往截然不同。

举个例子,比如说千古名篇《出师表》。很多人就认为这是一篇奏折,充其量是一篇好文章,可在我看来,它最少包含了诸葛亮为什么北伐的秘密。

《出师表》通篇只讲了两件事,一是回忆,二是遗嘱。不厌其烦,不厌其详地给刘禅仔细交代了什么事如何做,应该如何做;二则是回忆往事,从初识刘备开始,一直到托孤后事平定南中。

当一个人开始回忆往事,说明这个人老了,而当他开始交代后事时,说明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

所以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因为刘备的知遇之恩,北伐根本不是什么军事问题政治问题,这只是一群刘备的旧部,决定在临死之前,为了刘备夙愿,做最后一次努力。

所以你看诸葛第一次北伐,带的全部是刘备旧部,马谡邓芝,还有老得快走不动的赵云,益州中坚精锐,譬如李严李恢张翼张嶷马忠,一个都不带。

北伐既不是以卵碰石头,也非诸葛有把握灭掉魏国,它简单的只是《出师表》里的那句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后来,那是诸葛发现魏国并非想象中那么强大,而蜀国也并非一点机会都没。

诸葛为什么对马谡失街亭大发雷霆,丝毫不留情面?如果说打了败仗就要杀头,那三国剩不下几个名将,而且街亭之败,并非马谡一人责任,譬如赵云等人有疏忽情报之责,更不用说张郃兵力远远占优。

诸葛生气只在于,大家约好了不成功便成仁,可你却逃了。

弃军而逃是不义,弃约不从是不忠,不忠不义,贪生怕死,你说该不该杀?杀马谡不是能力问题,也非军令问题,马谡是大将,他当然有根据形势独断之权。

所以说要读懂历史真的不容易,甚至说标准要求相当高,我很难说究竟需要什么,我只能说读历史,其实就是你的人生感悟。

你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深,你读出来的历史就是什么样,历史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学科,同样也可以说是最难的学科。

这也是一说西方伪史,总有人跳出来各种冷嘲热讽的原因,我一开始还跟他们杠,后来明白,完全鸡同鸭讲,因为他们理解不到这个层面。

闲话少叙正篇开始,先来简单介绍下匈人。

公元4世纪,黑海里海之间的草原,突然冒出来一支游牧部落,自称匈,英语叫huns,拉丁文叫Hvnnvs,西方称之为匈人。

那里原本住着阿兰人,阿兰同样是游牧民族,而且是欧洲相当强大的民族,罗马帝国最精锐的雇佣兵,就是阿兰骑兵。

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的变化(西方为什么死都不肯承认匈人就是西迁匈奴)(1)

我们史书也有记载阿兰,《史记》称它“控弦之士(战士)不下十余万”。

这么强大的阿兰,遇到匈人,仅仅三年就亡国了,而且不仅亡国,连这个民族都消失了。

击败阿兰还是小事,很快匈人找到了第二个对手,哥特人。

按西方现代观点,哥特人是日耳曼人一个分支,实际上这话要倒过来说,哥特人是日耳曼起源之一。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哥特人都是欧洲的王者,他们出自北欧,然后一路南迁,最后占据了北至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广大领土。中东欧草原尽数落入囊中,其领土包括现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以及俄罗斯欧洲部分。

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就是他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的变化(西方为什么死都不肯承认匈人就是西迁匈奴)(2)

哥特与匈人交手战绩如何呢?更惨,不到一年时间,哥特连续两任国王战死,哥特王国也灭亡了。

一部分哥特人投降了匈人,另一部分人又组建了西哥特王国,但很快西哥特也战败了,君主被推翻,大批哥特人涌入罗马帝国避难。

罗马养不起这么多人口,哥特人便起来闹事,先是打死了罗马皇帝,导致罗马分裂成东西两个罗马,然后于410年攻入罗马城,掌控了西罗马大权,476年哥特首领废除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卒。

虽然欧洲史称为“日耳曼蛮族入侵”,其实就是哥特人,而哥特人搞事的原因,就是因为匈人把他们赶得无处藏身。

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的变化(西方为什么死都不肯承认匈人就是西迁匈奴)(3)

被匈人打残的哥特人轻松灭掉了罗马,这便是西方史学家想方设法混淆概念,遮掩此事的原因。他们想尽办法,试图把西罗马灭亡扯到军队雇佣了大量蛮族,而西罗马皇帝对此丝毫不做提防上。

骗鬼呢,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就在哥特人第一次起义中被打死,你还敢说没有防备?

抛开西方记载混乱又相互冲突的历史不说,总之你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匈人入侵欧洲,直接导致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典时代结束,开始进入中世纪。

这支匈人哪来的?被汉朝赶走的匈奴残部。

匈人就是匈奴,这事证据要多少就有多少,我简单列几个。

首先是名称,《史记》称,匈奴是夏桀之后。《史记索隐》进一步解释说,夏桀死后他儿子带着家人远赴北方,一个叫薰粥(xunyu)的后代自立称王,也就是首任匈奴单于。

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的变化(西方为什么死都不肯承认匈人就是西迁匈奴)(4)

所以他们便以薰粥为名,念着念着变成了荤粥,周朝时变成猃狁(xianyun),秦朝时则正式改为匈奴。

虽然中原称呼改成了匈奴,但人家自称可没有变,匈奴语里仍然是xunyu,西方语言里没有yu这个音,所以就简化成了匈。

这已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证据了,但西方人脆弱的自尊心,承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被东汉打残打废的匈奴,跑到欧洲横扫一切,而被匈奴打残打废的哥特人,则轻松把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罗马帝国,彻底干沉了。

换而言之,欧洲古典文明顶峰---大罗马帝国,居然不是东汉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对手,这让西方人面子往哪儿放?

于是西方各路大神出马,费尽了脑细胞,用各种办法狡辩匈人不是匈奴,但近代出土的一份栗特文书,彻底粉碎了他们的幻想。

斯坦因在敦煌卷走的图书里,有一本栗特文书,里面也提到匈人(栗特语xwn),而且提到一件事,匈人曾经攻打过洛阳城。

在栗特文书之前,洛阳曾经历过两次浩劫,一次是董卓迁都火烧洛阳,另一次则是五胡乱华,南匈奴领袖刘聪围攻洛阳城。

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的变化(西方为什么死都不肯承认匈人就是西迁匈奴)(5)

这显然指的是南匈奴,因为董太师是汉人,撑死汉羌混血,虽然脾气确实也挺凶,但无论如何都跟匈这个词,扯不上半点瓜葛。

一计不成,西方人另施一计,称匈人本是东欧草原的一支游牧民族,因为羡慕匈奴的大名,所以自号匈奴。

也就是说,这帮匈人是李鬼,虽然有假冒伪劣之嫌,但毕竟是自家人,自家人灭自家人,那就跟东方文明扯不上关系,总算满足了他们可怜的自尊心。

但这事就更说不通了,众所周知,自从汉武帝开始打击匈奴,匈奴每况愈下,而且东汉政府在西域实施了追杀令,凡跟匈奴有瓜葛的,统统是我的敌人。

公元89年,东汉名将窦宪燕然勒功,大破北匈奴,匈奴几近于亡国,然后欧洲一支不知名的部落,居然还想冒认匈奴,没事找事惹东汉这个最强大的国家。

是不是嫌自己活得太长,活得不耐烦了?这违背基础逻辑。

东罗马有个叫普利斯库斯的官员,曾经奉命出使匈人帝国,他的日记里留下了当时欧洲人对匈人的唯一记载。

普利斯库斯称,匈人相貌与欧洲人迥异,鼻梁短平,没有胡须,从来没见过长这样的。

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的变化(西方为什么死都不肯承认匈人就是西迁匈奴)(6)

相对于多毛的欧洲人来说,短平鼻和光洁皮肤,可能是东西方人种最显著区别,仅从这点,几乎就可以确定匈人来自东方。

就算东欧人想当李鬼,先问问皮肤答应不答应。

第三点则是,我国史书对匈奴动向非常关心,毕竟是中原民族头号大敌,所以即便匈奴被打成了两部,南匈奴投降,北匈奴远遁漠北,中原史官还是想尽办法,孜孜不倦追寻着匈奴踪迹。

《北史·西域传》: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自后无使朝献。

《北史》说,北匈奴跑到了康居西北的栗特国,杀其王占其国,第三代国王忽倪,在北魏文成帝初年还曾派使者来访,然后就没了音讯。

看起来貌似不对,因为西方记载说,匈人抢了阿兰人地盘,而我国史书说的却是栗特国。

但实际上,栗特就是阿兰。

《魏略·西戎传》: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水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

《北史》说栗特也叫奄蔡和温那沙,而《魏略》则说奄蔡国又叫阿兰,东南与康居相邻,西边和大秦相邻,住在大泽边,以畜牧业为生。

注:这里有小小疑问,有人考证说,栗特跟奄蔡本是一国,后来分裂了,并不是它有好几个名字,而是分成了栗特和奄蔡两个国家。

这些对我们今天要讲的问题,影响不大,所以也不细说,不管是一国也好,两国也好,总之匈奴抢夺的奄蔡国,就是阿兰。

所以说中国史书简直就是西方史学家的仇人,他们不想看到,拼命想掩盖的东西,偏偏我们史书记得有,而且非常详细。

如果你觉得上述理由还不够完善,我可以再举一条。《北史》说,北魏文成帝初年(452年)匈奴曾派使者来访,自称匈奴王叫忽倪。

而根据西方记载,匈奴王阿提拉死后,先是长子衣尔纳克接位,后次子忽那克继位。

忽那克的发音其实是humec(忽米克),忽倪就是忽那克,而且都是第三代。

说到这个地步,已经没必要往下再说了,只要具备正常智商和逻辑,都不难推断出,匈人就是西迁匈奴,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第一个提出匈人来自西迁匈奴观点的,其实是西方学者。1756年,法国人德奎尼写了一本《匈奴通史》,第一个提出匈人来自匈奴,反而是我们一脸懵逼,因为我们那时连匈人是谁都没听过。

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的变化(西方为什么死都不肯承认匈人就是西迁匈奴)(7)

德奎尼的书一出,反对声音就冒了出来,可以说赞同者寥寥,反对是基操。

1887年,礼部侍郎洪钧奉命出使沙俄,无意中见到了这本书,感慨万分,回国后即编写了《元史译文补正》,补入了匈奴西迁欧洲说,将中国历史记载和欧洲记载相结合,并提出匈奴王城位于马扎尔(magyer),即今匈牙利一说。

洪钧的补正很快引起了西方注意,1921年,荷兰人迪克柔提写了一本书,名叫《中国史料对于亚洲的历史》,把中国史书有关匈奴部分翻译成了外文。

我经常提到一句话,中国史书是对付西方胡说八道的最佳武器,这本书一出,看到这么翔实的记载,西方立刻沉默。

随后不久,以夏德、巴林提、沙宛等学者为首,开始改口承认匈人来自匈奴,匈牙利人尤其起劲,他们甚至将自己是匈奴后裔写进了历史课本。

上世纪初期,匈人来自匈奴已是国际通用观点,当时绝大部分研究匈奴的书籍,都承认匈人匈奴是一体。

但是,唯有代表西方学术主流的那批人死不松口,比如《剑桥中世纪历史》,再比如《剑桥早期亚洲内陆史》,包括汤普森的名著《匈奴》,都反复强调研究匈人时,不适合引入匈奴的资料。

《剑桥史》是欧洲所谓权威史书,受到他们的影响,原来已经承认匈人来源的西方学者再次改口,他们的最大理由,则是声称匈人和匈奴之间,没有明显且直接的关系。

我就不明白了,这么多证据还不够明显?难道要阿提拉从坟墓里爬起来,承认他是匈奴后裔才算直接?

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的变化(西方为什么死都不肯承认匈人就是西迁匈奴)(8)

如果按这个逻辑,请把亚里士多德大神叫过来,让他当着我的面,写下《亚里士多德全集》,否则我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存在,没有明显且直接的证据。

一个公元前的古希腊人,在语言不成熟,没有现代纸的情况下,写了几百万近千万字著作你们信,匈人匈奴如此丰富的证据链你们不信,我是真不明白这叫什么逻辑。

然后最令人想不通的是,今天居然很多中国人接受了这种观点,也跟着喊匈人和匈奴无关,真正在坚持的,只有匈牙利人。

所以我说,历史这东西表面很简单,但想读懂它并不容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眼里就是什么样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