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哪一年写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

文人惜春悲秋,本是惯常,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的是诗人闲适的睡眠,搅乱作者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小鸟惊醒了作者春眠,忽然想起昨夜里的风声雨声,便担忧起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这是一种闲愁中的惜春。

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伤时惜时,叹息人生苦短,末尾两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此句看似洒脱,淡漠处世。然而却正是杜甫一生命运多舛,仕途维艰的现实写照。正如张耒《伤春》:“一夜雨声能几许,晓来落尽一城花。”古人惜花伤春之作正如这春天的繁花一样瑰丽多姿,多不胜数。在此要说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人在小院里喝酒,喝到酒酣耳热,忽然风起,风夹带着稀疏的雨点袭来。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哪一年写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2)

一夜趁着酒意酣睡至天亮,词人忽然想起昨夜天气变化,顺口吟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望着在窗口卷帘的侍女,慵懒却又担心地问:园里海棠花怎样了? 那卷帘侍女听到主人发问,便轻描淡写地回答:与昨日一样的好。于是有了“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诗句。接下来,诗人却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整个小令就是在轻松的交流和问答中完成了。然而,词人的才华就是如此了得,这样的问答试的句式,却为古今称奇,成就了惜花伤春之作的千古绝唱。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渥,从小时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深厚的文学基础。嫁给赵明诚之后,二人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他们聚少离多,词人大多过着独居生活。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哪一年写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3)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作语言简洁,明白如话。全词读来朗朗上口,亲切空灵绝美。引全词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借夜宿酒醒后,作者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感慨青春年华就像这春花,不堪风雨侵袭。其场景,人物、对白,语境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无穷。是作者借惜花伤春之情,感叹青春易逝的不朽名篇。

从“浓睡不消残酒”一句,可以看出词人在昨夜饮酒,应该是大醉方休的吧!那么作者是和侍女喝酒?显然不可能,作者是独酌自饮。有句俗语叫:酒逢知己千杯少。很显然,李清照的饮酒,是独饮,喝的是闷酒。闷酒是最容易醉人的。那么,词人是单纯地惜花伤春而醉酒的吗?答案是:否!小令的第一句“昨夜雨疏风骤”这是词人喝酒时的场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伤春(青春易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晨起尚有余醉。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哪一年写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4)

易安居士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三、四两句写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晨起,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风雨侵袭,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于是,便有了易安居士主仆之间的对话,“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简洁明快地表达了易安居士是叹息花已凋零,青春易逝。

一样的“雨疏风骤”,一样的海棠花开,在不同观者眼里,却一个是“海棠依旧”,一个是“绿肥红瘦”。也许卷帘人的根本不在海棠花用心思,更谈不上惜花伤春;而词人却是多愁善感,牵挂花儿是否在一夜风雨中凋零,感叹青春易逝。此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便多的是青春年华的闲愁。与之晚年所作《武陵春·春晚》中,历经战乱,流离失所的悲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显然不是一种风格。

2020/4/3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哪一年写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

#在我眼里的春天#


文/踪影,转载需授权;图/网络,致谢!欢迎关注百荷书房,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