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提出这个观点的背景资料:,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关于学习与思辨的文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学习与思辨的文章(思辨与感悟3.从中学为体)

关于学习与思辨的文章

历史上提出这个观点的背景资料: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1],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当时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学术界几乎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

对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这个观点我一直以来持支持态度,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在经过董仲舒的改良下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从国家的政治体制上确定下来。加之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加强了考试对于儒家思想的学习和传播,更加使得儒家思想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考试制度、官吏选拔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到了宋代朱熹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他编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统称 “四书”,成为科举教科书。”

王阳明创立“心学”在思想领域创立了新高峰,科举制度是在晚清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走向结束。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了,和当时只重视儒家思想的清政府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明着是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对比。“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就在这个条件下提出来了。洋务派提出这个就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国家安全问题。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种近代化学校的建立,基本上坚持和发展了这个观点——西学为用,中学为体。

现在有国学的热潮,但是现在的国学,传播者的水平怎么样?这是一个问题,早期百家讲坛的一些节目引起轰动,造就一些名人,国学成为了一种市场化的东西,使得“中学为体”不在严肃。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未来要解决很多问题,都会让人自觉去进入中国古代思想中去寻找灵感,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会给我们和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并且是最佳的方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加上辩证法深入研究,必将成为你我他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