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6月10日讯(记者 杨彦)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监测,2017年全省学生总体近视率为75.4%,每天户外活动两小时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发展,但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能达标的并不多。江苏省中医院眼科王育良教授独家向扬子晚报记者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团队研究了盛产“超视力”的牧区环境,提出了“高仿阳光”的概念,希望通过营造类似牧区的光照小环境,能拉住学生们不断加深的视力。

青少年防治近视中心(南京专家提出高仿)(1)

“超视力”多发生在内陆牧区

2015年8月2日,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组来了来自非洲Masai部落丹尼尔兄弟,他们在长城上从800米远认出人形,通过严格评判视力应超过6.0;之后还有两对夫妇在节目组出现,分别来自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地区,他们能分辨百米之外的车牌,或从350米处飞来的无人机上辨认视力表,一样展现了惊人的视力。“我们把裸眼视力超过2.5称为超视力,他们生活的区域则为超视力高发区,简称为超视区,其共同特点都是内陆草原的牧区。”

王育良教授告诉记者,如果把目前城市室内的视环境与“超视区”室外视环境比较,可以发现主要的不同为,“超视区”居民多从事户外活动,人眼处于视远、交替调节、追逐视为主的状态,生活节律也大多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

青少年防治近视中心(南京专家提出高仿)(2)

人工光源照射时间可能影响视力

那在类似的室外环境中,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影响视力呢?王育良教授团队曾经对新疆伊犁哈萨克族的视力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和牧区哈萨克人饮食及民族习惯相同、小学教育课程作业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哈萨克族人71%人工光源照射超过6小时;牧区人群主要依自然昼夜交替活动,87%人工光源照射仅为1-2小时。结果显示城市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仅18%视力1.0以上,而牧区人群59%视力在1.0以上。

人工光源对视力的影响,可能在于人造照明光源的出现打破了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影响了部分与眼球发育相关的激素、基因蛋白的产生与代谢,也可能是近视产生的原因。王育良教授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动物实验中,延长日光灯人工光照后,兔眼眼轴有增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意频闪?光谱其实一样重要

每天户外活动两小时,可以刺激人体多巴胺分泌,产生阻止眼球拉长的效果,这是很多国家都认可的防控近视的措施。人们已经认识到,阳光和人工光源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护眼灯在销售时提出无频闪的概念,其实频闪问题很好解决,真正差异巨大的是光谱。”

王育良告诉记者,他们检测过几种普遍应用的人造照明光源的光谱,都和自然光光谱有很大差别。日光灯光谱与自然光完全不同,自然白LED灯的光谱在绿光段有缺失。同样在动物实验中,同样光照时间下,在自然白光LED光环境中生长的幼兔较全光谱光环境及自然光环境下生长的幼兔眼视网膜结构发生了改变,视网膜及血清多巴胺分泌也出现了减少。

“高仿阳光”来预防近视

“人类近视发生发展最关键的年龄段是青春期,也是城市儿童学习任务较重的年龄段,让城市青春期学生“返璞归真”并不现实,甚至达到2小时户外活动的标准都困难重重,那是不是可以退一步来讲,我们来营造一个类自然的小环境来减少影响视力的因素呢?”王玉良教授说。

现在,科技的进步使得能高度模拟自然光环境的构想得以实现,比如植物学家发现白光LED对植物生长不利,是因缺少有利植物生长的红光,故而发明了添加红光的LED植物生长灯;另外,水族灯中也有靠程序控制色温以及照度模拟自然光变化的日出日落模式。

王育良表示,模拟超视区自然环境的光谱来制造出一个小环境,通过智能技术来调控模拟超视区的自然光照度、光谱、节律变化,甚至在教室里也能模拟草原牧区远近交替调节的“追逐视”的视状态来,可以为防控近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