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比例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1例1,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中第6、7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把乘积相等的式子转化成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比例的乘积形式与比值形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师:请你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4∶58∶10)

【学情预设】可以组成比例,4∶5=0.8,8∶10=0.8,比值相等,所以4∶5=8∶10。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4∶5=8∶10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如果有困难

可以看看教科书第41页上面的一段文字。(板书两个比例:2.4∶1.6=60∶40=)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指出第一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会很轻松,对于第二个比例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内项与外项正好形成交叉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比例,明确四个项及每个项的位置都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因而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是不变的。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主发现并猜想。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三个比例:4∶5=8∶102.4∶1.6=60∶40=)

【学情预设】预设1:4×10=40,5×8=40,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预设2:2.4×40=96,1.6×60=96,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预设3:3×15=45,5×9=45,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验证猜想。

【教学提示】

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时,注意让学生弄清楚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的两个内项是哪两个数,两个外项是哪两个数,原因是什么。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进行验证?(举例验证)

活动要求:

(1)小组内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2)通过举例验证,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写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然后在小组内交换验证: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如果发现不是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原因,通常是比例写得不对或者计算出错。

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4.完善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或=,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写成3∶0=4∶0吗?

【学情预设】预设1:3×0=0×4,符合比例的基本性质。

预设2:不可以,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

预设3:如果把它写成分数形式,分母都是0,是没有意义的。

师生一起总结并板书:a∶b=c∶dad=bc(b、d均不为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对这个基本性质进行验证,抓住关键词“积”。

三、沟通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大家再想一想比和比例之

【教学提示】

验证猜想的环节是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小组合作,验证规律的一般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

间到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我们来梳理一下。

小组内讨论、梳理,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从意义、项数、基本性质几个方面来梳理总结。(学生表述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表述得完整些。)

课件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比和比例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分属于不同的知识领域。整体进行梳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自主练习,知识应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1“做一做”。

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题目要求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教师指导解题的方法和格式: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可以先假设上面四组中的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再看该比例里的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相等。若相等,则假设成立,该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若不相等,则假设不成立,该组中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课件出示正确解答)

师:要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还有什么方法?(求比值的方法)

课件出示总结。

【教学提示】

在练习中,沟通两种判断是否成比例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时要抓住“比值相等”,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时,要抓住“乘积相等”。

2.课件出示教科书P43“练习八”第7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24∶8=9∶3,8∶24=3∶9等比例,但不一定能把8个比例全部写出来。教师可以追问:到底可以写出多少个不同的比例呢?怎样才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一起总结:根据等式24×3=8×9,用24和3作外项,8和9作内项,可以写出4个比例。再用24和3作内项,8和9作外项,也可以写出4个比例,一共可以写出8个比例。(课件出示完整解答)

【设计意图】把乘积的形式写成比例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渗透数学的有序思想,还为后面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准备。如果说比值相等是正比例的形式,那么乘积相等就是反比例的形式。

3.独立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第6题。

解答完毕后,集中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1分=60秒,54∶45=,72∶60=,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小红说得对。

预设2:1分=60秒,45∶60=,54∶72=,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小红说得对。

预设3:1分=60秒,假设54∶45=72∶60,因为54×60=72×45,所以小红说得对。

……

只要学生的解答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中倡导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让学生明确,只要先列出相应量之间的比,就可以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加以判断。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探究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