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 郑长春

为青少年读书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让阅力伴着青春一起成长)(1)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在这个美好的时光,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来这里之前,我就听咱图书馆的老师说,为了召集大家来听我的讲座,已经通过公众号做了很多宣传,这使我非常感动。学校图书馆的领导和老师这么重视本次读书分享活动,这不仅仅是对我这个喜欢读书者的尊重,而且我觉得,这更是对知识、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如果说图书是智慧的结晶,那么,图书馆就俨然是知识的殿堂。所以,这次读书分享活动,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我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和分享,与大家一起进步和受益!

在这里,请允许我做一个小小的解释,因为我普通话不好,可能当初没有给图书馆的老师表达清楚,就是我们图书馆老师在做公众号介绍本次经验分享时,将主题写成《让阅历伴着青春一起成长》了。当然,这也没错。不过,我真正的本意是让“阅力”伴着青春一起成长。这个阅力的“力”是能力的力、力量的力、努力的力,而不是历史的历、历程的历、履历的历。因此,这里的“阅力”特指一种阅读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叫作“学习力”,而不是泛指的“生活阅历”。生活阅历,是走出书本、由经历得来的知识或经验,与阅读力在表达意义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尽管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都是一个阅读的“阅”字开头,但其后边的“力”和“历”,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是根本不同的,一个是力量的力、一个是履历的历,一个注重的是行为,一个说的是过程,其意义与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字之差”所带来的不同意义呢?因为在今天的读书经验分享中,我觉得,阅力比阅历似乎更贴近我的主旨,那就是:如何让我们的阅读能力从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变成思想智慧?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怎样培养我们的阅读力更好地滋养灵魂、服务人生、影响世界?

于是,我想问一下各位: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力

阅读力,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可悲的是,我们很多喜欢读书的人,经常看到“学习力”,却不知道“阅读力”。其实,阅读力早就不是一个新名词,而是学习力的另一个通俗叫法而已。

关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在这里过多赘述了。不管是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也好,还是曾国藩的“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也罢;不管是西方哲人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也好,还是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也罢;不管是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还是杨绛先生(这里请允许我尊称杨绛女士为“先生”)说的“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罢;总之,读书很重要,读经典的书更重要。

为青少年读书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让阅力伴着青春一起成长)(2)

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东西,信息实在太多了。我们面对那么多的诱惑和选择,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和流行服装一样,过去就烟消云散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南怀谨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学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就没什么用了,初中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没什么用了。从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从小就开始背《三字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年轻时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年纪老了,今天的记不住,以前的忘不了,该忘的忘不了,该记的记不住。所以,我建议: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读经典。因为,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造力、最本质的竞争力,是衡量人才的真正尺度,昨天的人才不一定是今天的人才,今天的人才同样不一定是明天的人才,因为你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唯有学习力才是你不断进步的保证。

复旦大学生原校长杨家福教授曾说,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大学的那天里,他在这四年里所学的知识有50%已经过时。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创造与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总量翻番,所需要的时间已从过去的100年、20年、10年,缩短到目前的3年左右。有人预计,在50年后人类所拥有的知识总量中,现存知识只占其中的1%。换句话说,在未来的50年中我们所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新知识。因此,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高底,不仅仅取决于你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今天知识折旧速度加快。毕竟,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知识的时效性和替代性变得很快。所以说,学习力将是未来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

但在座的各位,有谁可知,真正提高学习力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在这里,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是阅读!

准确地说,是阅读力。为了好记,我在这里简称为“阅力”!

那么——

如何来提高阅读力

经验证明:只有拥有阅读力,你才能拥有竞争力!在过去,一个人全部知识的80%是在学校学习阶段获得的,其余20%则是依靠在工作阶段的学习。然而,现在完全相反,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过占20%,80%的知识就需要你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获得。

不同的阅力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决定了我们能够走得多远。一个没有掌握阅读力的人,是已经给自己准备了平庸一生的人。哈佛商学院的柯比教授(W•C•Kirby)曾说,大部分学校是在岸上教学生这样游泳,或是直接跳进水里和学生一起游泳,而哈佛是把学生直接扔进水里,让他自己学游泳。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大书法家 颜真卿《劝学诗》里的经典名句。相信在在座的各位一定都听说过“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吧:锥刺股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头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可见,古人读书学习多么刻苦!

那么,他们如此发奋读书的效果如何呢?靠锥刺股成为战国时期杰出政治家的苏秦,自不必说。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后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

这里,我倒想多提一下那个靠头悬梁成为一代学问家的孙敬。孙敬是汉朝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这些有识之士的成功案列,无不告诉我们:唯有读书,才能真正地提升学习效率,最终让你成为一个佼佼者。

当然,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其背后都有我们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付出。生活在,很多人能忍受各种苦,可受不了读书的苦。他们认为读书枯燥无味,而且劳心费神不能安身立命。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全不过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他们哪里知道:生活的苦是一种消耗,而读书的苦是收获和重塑。

我们的长相来自于父母,是先天就决定了的,但有一点必须相信:我们的气质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会融进你的血肉。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也许,有人会说,我之前读的书都忘记了,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回答: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们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肉。

读书也是这样。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记得不太清楚,但是它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在人生的某些时刻,脑海中会忽然冒出一两句话,这句冒出的话和当下的情景或许相关,或许完全无关。但它就是那么很突然地冒了出来。或许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自己又重新燃起斗志,提起勇气继续往前走。或许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让自己在最难熬的时候给自己力量,或许就是这一句话,让自己突然之间不再迷茫。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读书的苦,大概就是在于枯燥。现在的社会节奏,好像变得越来越快。或是被迫,或是主动,我们总是在追逐一些高效率,总是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益。诚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做,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有些事情,它就是急不得的,就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积累的。正如南方的一种毛竹,前四年,总共只长三厘米高。到了第五年春天,会以平均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往上长,只用八周就可以长到二十多米高。虽然前四年毛竹看似没什么变化,但其实并没有闲着,而是悄悄地将跟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为第五年的超速生长,储备了充足的养分,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读书虽苦,却也是最轻的苦。俗话说:“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吃苦,苦一阵子。”唯有滴水持久,方能穿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力呢?我认为,阅读力应该是包括阅读的动力、态度、方法、效率及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等。

阅读力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创新思维与思考能力与读书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他们认为,阅读者只要看着舒服就行了,至于能否学以致用,对读书来说都不是主要的。

其实,这恰恰是那些读“死书”者最大的悲哀。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就会使个人成为“书呆子”,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甚至误人子弟,贻害无穷。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只是机械地将书本的内容记下来,不会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思考,只能成为书本的奴隶。同样,一个阅读者如果不具有思考能力的话,不管他具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永远是在模仿和抄袭。

为青少年读书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让阅力伴着青春一起成长)(3)

关于读书的几个问题

人生之路漫漫,读书时光有限。“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在短暂的人生中,选择又是关乎生命价值的重大问题。读什么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干什么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

关于读书,对于一般人来说,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阅读的意义和目的。兴趣,是前进的动力;志向,是成功的航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一艘没有目标的帆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可能是逆风。人生也是如此,浑浑噩噩没有目标,只会让时光蹉跎。想让现状有所改变,就要明确前进的方向。当你有了想要追逐的东西,旅途就会变得充实而有希望。因此,今天与其说我在这里给大家谈的是书与人生,不如说是在点燃你读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的目的。如果读书不能成为一种自觉,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当你在学习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读书的时候,阅读就不再是讨厌的、与自己人生无关的负担。这时,读书就成了有趣的、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最紧要的事情了。只有这样,你的读书才是主动的、自觉的,而不是被迫的、压抑的。

下面,我谈一下读书的态度。

一位专家在经过对上万人次的调查,将不同的假设经过数年的实验之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在美国或是在其它不同教育制度的国家,成功的学习80%与态度有关。

可见,在学习中,结果决定于行为,而行为决定于态度。也就是说,是否能够具有超越常人的阅读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于你的读书态度,其中包括:积极、乐观、勤奋、毅力、坚持、专注等因素。

在哈佛,大家公认的学习定律就是:W=X Y Z(成功=勤奋学习 正确的方法 少说废话),而勤奋则是第一位的。当他们经过苦读顺利地走出哈佛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感触:他们已经不再惧怕任何困难,因为他们在哈佛的苦读中,已经经受了炼狱般的煎熬。

态度决定高度,眼界决定世界。世界广阔如海,而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时代大潮中的一叶小舟。因此,我们不可能把明天的觉今天睡完,明天就不用睡了;也不可能把一周的饭都提前吃完,以后就不饿了;读书也一样,头脑内一天持续接收同样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厌倦,记忆力也越来越弱。因此,一天读10个小时,不如一天一小时连续读10天来得效率高。各类图书的相互搭配也是如此。

所以,请各位能记住三件事:第一,阅读是一切进步的基础;第二,提高阅读能力是终生的任务;第三,只有坚持多读才能提高,不然阅读能力会自动降低。阅读对于大脑的作用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有效阅读的三个要素是:1.集中精力;2.尽量多记;3.把所读到的内容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同时,也提醒各位:不要盲目去追求那些所谓的“快速阅读法”或“超级阅读法”,应该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喜欢和适合哪种读书方法。要知道,只有利用自己感觉最舒适、最有兴趣的方法,才能把自己从阅读中真正“解放”出来,才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效果。

如何提高读书效果?这个命题很大,但说到底,就是效率与时间的关系。接下来,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我就重点谈一下——

效率与时间

如果你真的很喜欢读书,那么,一定不能绕过这两个问题:阅读效率和时间利用。一个习以为常而又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是,时间往往不是一小时一小时浪费掉的,而是一分钟一分钟悄悄溜走的。所以,用分来计算学习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几十倍。

有关研究人士发现,在哈佛,那些在学习上表现得非常优秀的学生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总是将时间挂在嘴边。

把自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这根本不算什么困难的事。你可以通过你的记录来了解,每天这一千多分钟我都干了些什么,哪些是有效的读书时间,哪些是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哪些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只要能坚持下来,你就会慢慢发现,在一天当中,你的有效读书时间会越来越多,读书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能在阅读能力最强的时候,选择相应的读书内容,则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我在这里特别想强调的是:最理性、最高效的读书一定要带着独立思考进行的。只有经过大脑过滤的文字才有深度,才能真真切切成为我们人生的营养,才能让我们带着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复杂世界的各种问题。一个阅读者如果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话,不管他具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永远是在模仿和复制,很难创新和超越。

虽然提升阅读力的过程可能很辛苦,但是一旦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自动自发地读书了。当追求上进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你不优秀都很难!

为青少年读书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让阅力伴着青春一起成长)(4)

书、青春及其他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的长相来自于父母,是先天就决定了的,但有一点必须相信:我们的气质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会融进你的血肉。可以说,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也许,有人会说,我之前读的书都忘记了,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高赞的回答: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们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肉。

想一想,生命的强大与思想的成熟,何不是如此呢?

读书就是这样: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记得不太清楚,但是它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在人生的某些时刻,脑海中会忽然冒出一两句话,这句冒出的话和当下的情景或许相关,或许完全无关,但它就是那么很突然地冒了出来。或许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自己又重新燃起斗志,提起勇气继续往前走;或许就是因为这一句话,让自己在最难熬的时候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或许就是这一句话,让自己突然之间如梦初醒不再迷茫。其实,这就是读书的收获——潜移默化的结果。

读书的苦,大概就是在于枯燥。现在的社会节奏,好像变得越来越快。或是被迫,或是主动,我们总是在追逐一些高效率,总是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益。诚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做,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有些事情,它就是急不得的,就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积累的。正如南方的一种毛竹,前四年,总共只长三厘米高。到了第五年春天,会以平均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往上长,只用八周就可以长到二十多米高。虽然前四年毛竹看似没什么变化,但其实并没有闲着,而是悄悄地将跟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为第五年的超速生长,储备了充足的养分,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书虽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杨绛先生(这里请允许我尊称杨绛女士为“先生”)说的。杨绛女士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另外还是优秀的翻译家,精通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翻译了众多国际名作,如《堂吉诃德》《斐多》等。她在垂暮之年写的《走到人生边上》《我们仨》等,在社会上很有影响。2016年去世,享年105岁,在她102岁时还出版了《杨绛文集》。她有句话很著名也很实用,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再有就是:“人虽渺小,人生虽短,但是人能学,能修身,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可见,一个人喜欢不喜欢读书、能不能从书中受益,就在于人的本身。换而言之,书的世界是你的,与别人毫无关系。你要真的想“为自己强大而读书”,就像当年踌躇满志的周恩来同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样,是也拦不住!

所以,我想说:人生唯有青春和读书不可辜负。最后,我把这句话作为今天这场讲座的结束语与各位共勉,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大家就多多读书吧!(本文根据2022年5月19日讲座现场录音整理)


编辑:樊婧

责编:郑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