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卿美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也是创办于清末的两所京师高校。北京大学的曾用名是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是唯一的国立大学。清华大学的曾用名是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是用庚子赔款建设的留美预备学校。两所大学长成后,逐渐呈现龙争虎斗之势,暗中较劲,彼此谁也不服谁。关于两所高校的各种比较已经很多,但与晚清史相关的似乎极少。如果比较一下各自的首任校长,或许应该很有意思。卿美兄不是挑事儿的人。

校长是大学的管理者,也是大学形象的代表,尤其是第一任校长。北京大学是“找不到北”的大学,因为第一任校长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孙家鼐,还是丁韪良,始终没有定论。至于北京大学官方宣传的首任校长严复,也只是由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后的首任校长,并不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的首任校长。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就是唐国安,清清楚楚,这个没有任何疑问。

虽然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无法确定,我们还是选取孙家鼐作为校长。一来他是中国人,方便对比。二来作为首任校长,他是被认可度最高的人。

北大清华换校长(首任校长哪家强)(1)

孙家鼐与唐国安

孙家鼐,1827年生,安徽寿州人。32岁中状元,71岁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的管理学务大臣。

唐国安,1858年生,广东香山人。15岁官派赴美留学,耶鲁大学法律系肄业,53岁任清华学堂监督。

两人相差31岁,不是一个年代的人。但两人都是思想开明之人。

先看两人接受的教育,孙家鼐是传统科举教育出身,也曾屡中不第,最终在32岁时高中一甲一名进士。后开科取士,进入仕途。

唐国安幼时也读过乡村私塾,15岁入选清政府官派第二批留美幼童,成功赴美留学。20岁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后被强行中止留学,未毕业提前回国。唐国安在美国共8年时间。

先从上任年龄说起。1898年7月,戊戌变法期间,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被清廷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管理学务大臣。此时的他,已经71岁高龄。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年龄的孙家鼐即使身体再好,也肯定会精力不济,体力不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行,必然影响做事效率。更主要的是,年龄越大,思想更容易保守。

再看唐国安。1911年4月,时任外务部游美学务处会办的唐国安被紧急任命为清华学堂副监督。此时,唐国安为53岁。这个年龄正是壮年,是干事的年纪,即人生的黄金期。如果说孙家鼐是垂垂老矣的话,唐国安则正好是年富力强。

此局,清华胜出。

从教育背景来看,北大首任校长孙家鼐更像一个传统的老夫子,而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则是一个地道的海归。创办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而戊戌变法的目的则是改革图强。在晚清一代开放的大背景下,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孙家鼐明显不如唐国安更有优势。唐国安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熟悉世界文明发展大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相比之下,孙家鼐连国门都没有出过,还没有睁开眼睛看世界。

此局,清华胜出。

再看学识。教育背景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学识,但不是全部。只有社会认可的学识,才是真本事。作为32岁高中一甲一名的进士,孙家鼐从政后,学识表现平平,既没有成系统的思想,也没有成名的著作。唯一的亮点就是51岁时,与翁同龢一起,成为光绪的帝师。能做皇帝的老师,自然是学富五车的泰斗型人物。同是帝师,翁同龢则擅长绘画、做诗,尤其是书法,更是造诣颇深。而孙家鼐无一专长。

唐国安回国后,表现也很一般。1909年,51岁的他被任命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正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万国禁烟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唐国安娴熟的英语与深厚的法律功底,加上不知从哪里学到的医学知识,一并发挥了功效。唐国安全程用英语演说,有力反驳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指责。唐国安一战成名,被各大报纸争相报道。

孙家鼐擅长传统的经史子集,唐国安擅长的则是英语、法律。作为帝师,可以给孙家鼐加分。

此局,双方平。

另外再看从政经历。从政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商,同时还关乎官场人脉。孙家鼐年龄大,自然从政时间长。37岁任湖北学政,相当于教育厅厅长。51岁成为光绪老师。63岁成为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也就是建设部长兼北京市长。孙家鼐从历任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六个部委,他做了五个。有点全科型人才的意思。

唐国安回国后,干的工作比较杂。由于留学幼童被召回后,并不受官场待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唐国安基本就处于打零工的状态。先是分配到开平煤矿去“挖煤”,又到京奉铁路去修铁路,后又到外国教会的学校去当老师。可能也是不得志的原因,47岁的他在担任上海《南方报》英文版主笔时,大肆抨击当局,针砭时弊,几乎快成了愤青。1907年,49岁的唐国安调入外务部,正式成为体制内一员。直到担任清华学堂副监督开始,唐国安顶多就是一个副处长。

相比久经历练的“省部级”孙家鼐,“副处长”唐国安甘拜下风。

此局,北大胜。

再说办学贡献。既然作为校长,又是第一任校长,办学贡献是评价校长能力的最关键指标。

孙家鼐给京师大学堂定下的办学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理念早已有之,到戊戌变法时几乎臭遍街了。不过,孙家鼐率先提出,学科分立,将学问分为10科,其中有6科为科学与技术类,如算学、制造、物理、化学等。后又增加了医学。孙家鼐不顾康有为、梁启超的鼓噪,坚持上奏皇帝,成功减少了一些不靠谱的文科,捍卫了理科的地位。这对自救图强的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戊戌政变后,京师大学堂差点被废,经过孙家鼐的极力争取,才得以力保。

唐国安筹办清华学堂不久,遇上辛亥革命,学校也差点没了。同样是在唐国安的力保下,清华大学的血脉才得以有幸保存。在办学体制上,唐国安学习美国经验,采用校长负责制,自主招生。学制改为八年,分为中等科、高等科各4年。在教育理念上,唐国安同样与美国接轨,主张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的同时,要一专多能,而不是一技之长。据说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时,称赞清华大学是“从美国移来的大学”。

北大还抱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清华率先与西方接轨。

此局,清华胜。

最后说人才培养。既然是大学校长,就是教育家,能否培养出人才是衡量一个教育家纯度的关键所在。

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仅一年后去世,唐国安在为清华学堂工作两年后,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机会都很短暂,但唐国安的表现还是非常抢眼,他派出了三批赴美留学生,很多人后来成为了响当当的大家,如梅贻琦、赵元任、竺可桢、马寅初、胡适等人。有意思的是,胡适后来还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长。不过,清华大学本来就是留美预备校,派幼童出国再正常不过,这点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北京大学根本没法比。

两人死后盖棺定论,孙家鼐是政治家,唐国安是教育家。

此局,清华胜。

经过六个维度的比较,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4胜1平1负,明显优于北大首任校长孙家鼐。政治家办学与教育家办学大为不同,他们的区别,也就是两所大学不同气质的区别。

最后还要说,不管孰优孰劣,两所大学都是好学校,一“家”一“国”,不以校长论胜负。卿美兄真不是挑事儿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