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写了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中的大阿哥胤禔与太子胤礽,今天按顺序,该写三阿哥胤祉了。

引言:

皇位的争夺历来都是残酷无比的,只要参与进这个游戏之中,除非获胜,否则是没有全身而退这一说的。胤祉在“九子夺嫡”中参与并不深,可以说是浅尝辄止,随后就安心著述修书,或许这是他以退为进的手段,但无论如何,在九子夺嫡这场大戏里,他的戏份并不多。不过即使是这样,也没能逃过雍正皇帝的睚眦必报,当然,本来他的结局可以更好一点的。下面我就来给大家简单讲讲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爱新觉罗·胤祉的故事。

雍正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九子夺嫡中的另类)(1)

青少年时期

爱新觉罗·胤祉,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是康熙皇帝序齿的二十四个儿子中的第三个。他的生母是荣妃马佳氏,可以看作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容妃”的原型,当然了,电视剧里容妃的事迹完全是虚构的,二者只有在封号的读音上是一致的。

与我们印象中的读书人形象不同,胤祉实际上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无论是文学、书法,还是骑射功夫,在众多的皇子里面,都名列前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时,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这段胤祉文武双全以及和康熙比箭的记载,我在网上搜了很久,很多作者都提到了,但《清史稿》《康熙实录》中均没有记载,我这里姑妄用之,如果有知道这段记载出处的朋友,可以留言告诉我,谢谢!)

雍正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九子夺嫡中的另类)(2)

从康熙二十二年开始,7岁的胤祉第一次随康熙出古北口避暑,此后的康熙多次带着他巡幸塞外、五台山等处:

凡行围、谒陵,皆从。——《清史稿·列传·卷七·诸王六》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第一次亲征准格尔的途中曾经染病,皇子中只召唤了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前往行宫侍疾。康熙三十五年,第二次亲征准格尔的康熙皇帝,任命年仅20岁的皇三子胤祉执掌镶红旗大营:

三十五年,上亲征,允祉领镶红旗大营。——《清史稿·列传·卷七·诸王六》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大规模册封皇子,只有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获封郡王爵位。可以说,青年时期的胤祉,十分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与器重。

但就在受封诚郡王的第二年,胤祉犯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错误,在十三阿哥生母敏妃的百日丧期内,胤祉剃头了,于是爵位被降为了贝勒。按照封建礼法,敏妃是胤祉的庶母,作为儿子的胤祉需要遵循一些守孝的规矩,这其中就有百日内不能剃头这一条。胤祉和太子胤礽一样,都是在“孝”这个字上面栽了跟头,饱读诗书的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基本的规矩,那么原因只有一个,他对于敏妃这个庶母并没有想守孝的念头。三阿哥一生两次栽跟头都和丧葬有关,也都和十三阿哥胤祥有关,后文会提到。

夺嫡浅尝辄止

被降爵后的胤祉,仍然继续多次随侍康熙出塞,他本人也没有收敛,反而因为太子储位不稳而产生了觊觎之心。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的时候,各方势力纷纷出动,成年皇子们大多掺和其中,这其中,胤祉做了一件“落井下石”的事情:大阿哥胤禔在向康熙建议杀掉废太子胤礽之后,被康熙所厌弃,作为弟弟的胤祉适时地踩上了一脚,揭发了大阿哥魇镇太子的事情,就此导致了大阿哥后半生都在圈禁中度过。

同时,被圈禁的还有十三阿哥胤祥,只不过没有大阿哥时间那么久。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十三阿哥的圈禁与胤祉有关,但从三阿哥因良妃被降爵以及在一废太子前十三阿哥很受康熙宠爱这两点看,胤祉对于胤祥应该是有很深的敌意。因此我猜测三阿哥在检举大阿哥魇镇一事上,可能还夹带了一点“私货”,顺带把胤祥也牵扯进去了,后来估计是查无实据,康熙这才解除了胤祥的圈禁,只不过宠爱大减,以至于康熙末年关于胤祥的很多记载,都被后来的雍正出于维护胤祥而抹去了。当然,这只是我根据一些现象推测得出的,具体是不是这样,还有待考证。

雍正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九子夺嫡中的另类)(3)

胤祉对大阿哥落井下石的举动,并没有赢得康熙的欢心,其实他的举动和大阿哥建议杀掉废太子胤礽如出一辙,都不算是一个好弟弟该做的。估计胤祉也是后知后觉了这一点,于是就此退出了夺嫡的行列,开始安心著述修书。当然,也可能是胤祉通过八阿哥胤禩的事看明白了康熙的心意,越是想争储位的人,越是会遭到厌弃,因此他决定来一招“以退为进”,向康熙表示无意储位,以此来赢得康熙的青睐。

总之无论如何,胤祉在此之后,没有明显的夺嫡举动了,而是在学术上好好地展现了自己。他奉康熙之命,召集大儒陈梦雷等人,编纂了两本书籍,分别为《律历渊源》与《古今图书集成》,其中《古今图书集成》是在一废太子之前就编好的,《律历渊源》是完成于康熙五十二年。

或许是编书有功挽回了康熙对胤祉的看法,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康熙每年都要去一次胤祉府中:

四十六年三月,迎上幸其邸园,侍宴。嗣是,岁以为常,或一岁再幸。——《清史稿·列传·卷七·诸王六》

并且在太子胤礽复立之后,康熙进封了胤祉的爵位为诚亲王。但是胤祉的最高名头也就止步在了诚亲王上,康熙皇帝最终还是没有传位给他。

雍正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九子夺嫡中的另类)(4)

雍正打压与胤祉自己处事不端

雍正继位之后,对胤祉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甚至比清算八阿哥还早,这其中应该有胤祉参与过夺嫡,勉强算得上雍正的政敌之一。但是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雍正在替十三阿哥出头报仇,这个理由我觉得非常充分,雍正曾评价过自己“朕就是这样汉子”,从他当皇帝以后的表现来看,也确实是一条爱憎分明的汉子,喜欢的捧上天,厌恶的踩到底。雍正对十三阿哥有多好,我以后会专门写文章来讲,所以胤祉既然曾经对十三的生母不敬,雍正决定当好哥哥而不是好弟弟了。

首先就是让胤祉给康熙守景陵,守陵同祭陵不一样,这种事对于皇子阿哥来说,基本就是变相的囚禁了,例子可以参考十四阿哥胤禵的守陵。胤祉这次守陵的具体时间不详,但总之应该是一个小小的惩戒。另外说一个题外话,康熙景陵的碑额就是胤祉和七阿哥胤祐的手笔,他俩在皇子中的书法十分出众。

然后到了雍正元年,胤祉门下最倚重的、已经72岁的陈梦雷被雍正发配到了黑龙江,同时作为《古今图书集成》的主要编纂人的名头被雍正抹去了,另行委任了蒋廷锡将这部已经定稿的图书重新校订,并以其名字替换陈梦雷。这对胤祉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耳光,谁都知道陈梦雷和他的关系,而且已经定稿的书还要重新校订,无疑是对他在学术上也持否定态度。

雍正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九子夺嫡中的另类)(5)

转过年,胤祉的亲王世子弘晟因为屡次获罪被宽恕,却不思悔改,继续讹诈钱财,被削去世子之位,交给他父亲胤祉严加看管。这是雍正给胤祉的第二个耳光,又是极尽羞辱能事,堂堂的诚亲王世子居然讹诈别人的钱财,他这个当爹的又是怎么教儿子的。

到了雍正六年,这次直接发作到了胤祉自己头上,罪名是索要贿赂。一看就又是故意羞辱,你不是饱读诗书吗?你不是在读书人中声誉好吗?那就给你一个这种丢人的罪名。索贿之事有可能确有其事,但并不是什么大事,雍正小题大做的目的就是想打击羞辱胤祉:

诚亲王允祉,受皇上隆恩,不知感激……查出勒索苏克济银两……允祉原系昏庸下质、不明大义之人……著降亲王为郡王。——《雍正实录》

好在雍正多少还顾忌胤祉是亲哥哥,处罚没有太过分,只是降为郡王爵位。到了雍正八年二月又再次恢复了亲王爵位。但是胤祉自己没有谨慎做人的觉悟,当年五月,在怡亲王胤祥的葬礼上先是迟到了,然后又没有露出悲伤的表情。就算嫉妒憎恨胤祥入骨,也不应该在这种时候表现出来,胤祉这也是自作孽了。于是这下算是彻底踩到雍正的尾巴了,他对胤祥的喜爱就差立为皇太弟,传给他皇位了,胤祉居然对胤祥如此无礼,不念及兄弟情分,那雍正自然也就不会念及手足之情了:

上命夺爵,禁景山永安亭,听家属与偕,弘晟仍禁宗人府。——清史稿·列传·卷七·诸王六》

在被囚禁了两年之后,胤祉于雍正十年去世,雍正还算照顾这个哥哥,以郡王之礼将胤祉安葬。乾隆二年的时候,追谥为“隐”。

雍正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九子夺嫡中的另类)(6)

结语:

所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祉在雍正那还有点面子,有御前免跪的殊荣都是小说家之言。雍正从头到尾就不待见这个三哥。胤祉就算不犯事还要敲打他一下,又哪有什么“面子”?如果没有胤祥葬礼上的事,胤祉说不定还能勉强得个善终,但他自己不记得前车之鉴,两次在丧葬之事上栽跟头,只能说他早年的书算是白读了。

我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关注我的ID:大黄扯点历史,不断更新原创文章,期待与你交流。

雍正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九子夺嫡中的另类)(7)

附几篇我写的关于“九子夺嫡”的文章,仅供参考:

“九子夺嫡”中的第一个出局者:大阿哥胤禔的两段式人生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子:打烂一手好牌的爱新觉罗·胤礽

天家薄情:“九子夺嫡”中的失败者,他们各自的结局都是如何?

天家并非皆薄情:说说那些没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都是什么结局

疑案剖析:“九子夺嫡”中十三阿哥胤祥真的被康熙囚禁多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