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东北部,有一个俗称“印度鸡脖子”的地方,就是西里古里(Siliguri)走廊。

印度东北邦是什么人种(不信印度东北七邦)(1)

西里古里走廊属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连接着印度本土与东北部的七个邦,是两者之间惟一的陆上通道,其形胜,若我之河西走廊。西里古里走廊将近22公里长,东面有约33公里宽,西面宽仅21公里,东北与不丹相邻,东南与孟加拉国接壤,西面与尼泊尔连接,北面是锡金邦。

锡金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南坡,扼守着西里古里走廊之北,位置非常之重要。

大约从公元7世纪开始,锡金、不丹这两块地方就成了吐蕃的属地。到1242年,元朝统一西藏后,锡金、不丹就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在清朝末年的时候,不丹从清朝分裂出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到1861年的时候,锡金王国被大英帝国控制。1949年,独立后的印度吞并了锡金。那时,锡金还属于半独立王国,有相当的自主性,印度如芒在背,生怕有人掐他的脖子,把东北给分离出去。1975年,在印度的操纵下,锡金王国加入了印度,成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Sikkim)邦。锡金邦的面积有7096平方公里。

如果我们看地图,就发现西里古里走廊实在是重要,其西是平坦的恒河平原,无险可守,其东则是东北部七邦,山峦起伏,河谷如带,盆地如斗,总面积有262222平方公里之多。

印度东北部七邦是以黄种人为主的地区,主体民族来源于汉族、藏族、傣族、缅族,在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中,经过与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几千年的混血,形成了雅利安-蒙古人种,演化出博多(迪玛萨•卡查里等)、那加、库基、卡西、米吉尔(Mikir,又称卡比Karbi)、加罗(Garo)、米佐(Mizo)等民族,统称为东喜马拉雅民族。迪马萨·卡查里人曾经广泛分布在整个北比哈尔、孟加拉、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以及卡查尔、加罗、特里普拉山区。那加人主要分布在阿萨姆北部的那加山区,因居住地域的不同,又分化成很多亚族,如:泽米人(Zemi)、卡查里人(Cachari)、孔亚克人(Konyak)、阿沃人(Ao)、昂尕米人(Angami)、塞良戎人(Zelianrong)、唐库尔人(Tangkhul)、洛克特人(Nocte)、万乔人(Wancho)、唐萨(Tangsa)人等等,就如同我国散落在横断山脉高山峡谷里的诸多少数民族。米吉尔人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的米吉尔山地,自称阿伦(Arleng)或卡比(Karbi),“阿伦”意为山地居民。加罗人是藏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起先迁徙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然后再迁到梅加拉亚高原的加罗山区。加罗语近似藏语,加罗人也使用藏文。印度的民族学协会主席维德雅地(L.P.Vidyardi)经过研究,毋容置疑地认为:迪马萨·卡查里人、米吉尔人和泽米·那加人是最早迁徙到阿萨姆地区的移民之一。

这些诸多民族的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或壮侗语族,他们与中国同祖、同根、同俗,有着自己独特的属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无论从人种、语言还是文化上,他们都属于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诸位有幸到这些地方游历,你将会感觉到好像到了云南的某个县城,或是走进了某户藏民的家里,他们的相貌、方言、饮食、劳作、习俗会让你似曾相识,给你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这就是同一种文明在彼此的血液里流淌的感觉。

目前,达成共识的藏缅语族有这样5个语群,它们是:藏-喜马拉雅语群、那加-博多-钦语群、羌-景颇语群、彝缅语群、克伦语群。

印度东北邦是什么人种(不信印度东北七邦)(2)

在我国境内,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有这么一些:属于藏-喜马拉雅语群的藏族、门巴族、仓洛族、白马族;属于羌-景颇语群的羌族、景颇族、独龙族;属于彝缅语群彝语支的彝族、哈尼族(在泰国和缅甸称为阿卡族Akha)、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土家族、白族,属于彝缅语群缅语支的阿昌族,以及未定语支的珞巴族等。

我将试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些民族、部落的族源和变迁之路,敬请期待。

关注作者,更多精彩!给他加把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