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铁塔、山陕会馆、、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大众网记者 侯晓 通讯员 韩银亮 徐胤

山陕会馆戏楼正面。(资料图)

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演出节目单(山陕会馆戏楼见证戏曲百年沧桑)(1)

戏楼挑角。(资料图)

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演出节目单(山陕会馆戏楼见证戏曲百年沧桑)(2)

戏楼戏台内景。(资料图)

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演出节目单(山陕会馆戏楼见证戏曲百年沧桑)(3)

节日演出。(资料图)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聊城文化经济的繁荣给戏曲发展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明清时期,聊城会馆林立,各种戏曲粉墨登场,戏曲作为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在这片热土展显出勃勃生机。

聊城戏曲发展离不开运河南北通航的兴盛,各类文化在这里聚集,特别是戏曲进京演出,经过聊城的同时,更多的是留在了聊城,在聊城发展。在古运河西岸的聊城山陕会馆戏楼上,戏班留存的墨记更见证了聊城戏曲发展的百年沧桑。

精美绝伦的戏楼成为古建瑰宝

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 (1743),历时 4年建成了山门、正殿,经过逐年扩建 ,到了嘉庆年间形成了规模。会馆今存亭台楼阁 160余间, 戏楼是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位于山字形建筑中间,与大殿相对,坐东朝西,为二重檐两层台楼。

戏楼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上覆黄绿二色琉璃瓦,富丽堂皇。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 ,由于艺人不小心 ,舞台失火 ,戏楼及两侧的钟鼓楼全部焚毁。道光二十五年 ,山陕商家又从山西聘来工匠 ,重新修建竣工。

古代建筑,顶部多为四个挑角,而山陕会馆戏楼顶部却向东北、东南各伸出两个挑角,向西北、西南又各伸出三个挑角,使整个顶部形成十翼角。从正面观看,挑角为六个,由背面观看,挑角为四个,"前六后四"的结构,呈现犬牙交错、钩心斗角,使戏楼看上去如凤凰展翅,似俊鸟争飞。

戏楼与山门相对,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的甬道,山墙装饰繁缛,美观大方,上有"岑楼凝霞"石刻横匾,砖雕垂花壁罩,两侧是线雕石版画。戏楼正面为三间口, 整个戏台呈方形,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后台宽8.6米,深3米。

举目望去,戏台用四根方柱支撑 戏台四根檐柱也均为石雕,次间柱础刻花卉图案,明间柱础刻变形迭篆,左为"吉庆",右为"如意",均为变形迭篆。柱身刻有楹联,内侧两檐柱的楹联是:"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外侧两檐柱的楹联是:" 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蠡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既奇观"檐下有五块木质额枋。戏台正面檐下有五块额枋,均为透雕,中间一块最为精美,所雕题材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侧饰以飞龙、花卉、人物栩栩如生。

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迎屏之上,曾绘有四幅大型花卉图案,现已模糊不清。迎屏左右有木柱,也刻有楹联: 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

在迎屏的上部,还悬挂有木刻匾额,有"云霞绚采"四个大字,既似指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又似指丰富多彩的剧目,如画龙点睛,把整个戏楼概括得惟妙惟肖。戏楼占地最小,但高可与彩霞相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说,戏楼上的彩绘、雕刻精美,看上去好像彩霞一般。

笔墨留千古 苦辣示后人

中国戏曲的最原始功能,其实是祭祀娱神,也就是通过戏曲演出,来祈求福祉、报答功绩。山陕会馆不仅是商会会所,更是一座关帝庙。每年的五月十三,也就是传说关羽单刀赴会的日子,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也就是传说中的关羽的生日,会馆还要唱戏三天,以示对关公的崇拜敬仰之情。

若从戏楼后台走进两侧二楼小间,便会发现墙壁上至今还保存有当时戏班留下的笔墨遗痕。 这是些笔墨里,记载了前后一百二十多年,各地戏曲班社的演出活动,以及演出有多个剧种的一百二十多个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戏楼东墙上设有戏班供老郎神神龛一座。南北两化妆室和后台的墙壁上,还隐约可见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咸丰一年(1852)、三年、五年、七年、十年,同治十年(1865)、十一誓、十三年,光绪十一年(1885)直到民国八年(1919),历年各地戏班艺人,用毛笔在墙壁上所题写的各种剧目和打油诗,以及各地戏班的题名。有些因戏楼年久失修漏雨,已为泥水淋得看不清楚,有的尚能隐约可见。这里所保留下来的中国近代戏剧史料,是十分可贵的。

其中最早的有从道光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1845-1847)三年间在这座会馆舞台上演过戏的戏曲班社,如德义班、复武班、四盛班等;还有咸丰五年德凤班艺人在北化妆室墙上所题的诗句。其中有一首尖锐地批评会馆执事人员所付戏价太低,并表示不满和抗议。这首诗是:"二府五县子弟班,会馆唱了整三天,戏价京钱十八吊,还有两天凭良心"。

另有一首没题班名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十年玩口风和雨,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秀才金榜题名时。"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弦索声里、叫好声中,不管你是舞台上的才子佳人,还是帝王将相,一旦卸下脂粉,也会面临人间的苦辣悲喜。

然而正是这样,各个时期的演员们,在后台墙壁上写下了对"戏东""班主",甚至是朝廷和时局的牢骚和不满的打油诗。尽管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些笔墨仍然具有生命力。

上演剧目上百种 见证戏曲繁荣

清末民初,是河北梆子 (当时没有河北梆子的名称,统称为 "乱弹 ")最为兴盛的时期,不仅盛行于河北及京津地区,山东北部的聊城、临清、德州地区亦颇为流行 。

聊城市北邻河北省,聊城北部地区与河北各地水陆交通均甚通畅,因此河北梆子在这里赢得了大量观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庆顶珠》、《宝莲灯 》、《蝴蝶杯》、《斩子 》《伐子都》等也见于戏楼墨记中。

另外,墨记中本地戏班演出记载也不少 ,如咸丰年间 "本城小三班"、"本城盛凤班"、光绪年间"茌平万庆班 "都曾在会馆戏楼演戏。这些戏班属何剧种, 今已无可考知。

上世纪三十年代 ,聊城最著名的戏班是李家班 ,剧种就是河北梆子,常演的剧目是《辕门斩子 》、《长坂坡》、《八蜡庙 》、《铁公鸡 》、《桑园会》、《牧羊圈 》、《三岔口 》及关公戏 ,这个戏班的艺人有的也会唱二簧也就是京剧,他们演出的剧目不少见于会馆的后墙上所遗留下来的剧目中。

其中,以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十四日的为最早,但已看不清楚,只有:头天《口口血》,二天《鸾凤阁》。三天《口寄头》。北化装室墙上有咸丰二年八月十四日邱县四喜班演戏三天的戏目:头天,《明月珠》、《红罗山》、《白水滩》。二天,《云罗山》,三天,《春秋笔》、《审律》。咸丰七年四月初十日,又月四喜班所演的剧目:《挑帘裁衣》、《庆顶珠》、《庆阳图》、《探母》、《牧羊圈》、《东昌府》。四月十一日的剧目:《黑风帕》、《胭脂虎》、《连升店》、《追信拜帅》、《别姬十面》、《抱娃娃》、《打龙袍》、《破红(洪)州》、《观榜》、《湘江会》、《探穴宫》、《虹霓关》。咸丰十年泰和班的演出剧目有,;《高阳关》、《斩子》、《上殿》、《拣柴》、《泗州城》、《赶三关》、《三进士》、《武家坡》、《黄金台》、《卖马》、《空城计》、《吊寇》、《大名府》。

同治十一年万兴班演出剧目有:《七星灯》、《九重天》、《八达岭》、《烈火旗》、《延安府》、《九里山》。同年,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全盛班演戏三天,其剧目排列如下:八月二十六日:《渭水访贤》、《闹装救青》、《搜杯替死》、《马芳困城》、《打严嵩》、《清官册》。八月二十七日:《升官图》、《大保国》、《探皇陵》、《--进官》、《反五侯》。八月二十八日:《姑苏台》、《山海关》、《赶三关》、《大锤》、《九更天》。

此外,还有山西太原府平定州全盛班演出剧目:《口枪盒》、《玉堂春》、《斩黄袍》等等会馆戏楼墨记剧目百部以上,这些剧目为研究戏曲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徽班信息见证徽商在聊发展史

徽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会馆戏楼后台也留下了安徽戏班演出时的墨记。乾隆五十五年 (1790)享有盛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 此后 ,和春、四喜 、春台三个徽班也相继入京演出 ,自此徽剧进入兴盛的时期 。

道光 、咸丰之际,经由运河来山东的徽班"老阳春班"定居于泰山县夏张镇 ,徽戏开始在这一带流行, 后来它与汶上梆子戏班同台演出, 逐渐融合 ,发展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梆子戏 ,称为 "莱芜梆子 "。受徽剧影响而形成的莱芜梆子流行于泰安 、莱芜一带 ,并未波及聊城 。

但地处运河中段的聊城乃南方戏班北上京津的必经之地, 入京的徽班在运河岸边的聊城山陕会馆落脚暂住,演上几天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只是戏楼在道光二十五(1845)火后重修 ,此前旧迹荡然无存, 我们已无从知道此前徽班滞留的情况 。

重修后的戏楼距四大徽班入京已有半个多世纪 ,这时徽戏已呈衰落趋势 ,在聊城 、临清一带已成 "广陵绝调",所以戏楼墨记中虽有 "三庆班 "、"四喜班 ", 但这两个戏班大概不会是五六十年以前誉满京城的著名徽剧戏班 。

如今戏楼墨记中可确知为徽班演出的资料仅有一条:"同治三年正月初一日安徽同庆班", 以下记有演出的剧目 ,可以辨识者有 《大赐福 》《龙虎斗 》《赶三关 》三出 。可见, 即使到了清末 ,有些徽班仍在北进演出 。

这个同庆班, 有可能是入京途经此地暂时逗留;演出正好安排在正月初一日 ,所以也有可能是徽商为联络山陕商人而特地从家乡请来的戏班 。来聊城演出的安徽戏班少,与徽商势力在山东运河区域的衰落有很大关系。

明中期到清中期以前,徽商在山东运河区域势力最盛,他们经营棉布业 、盐业、典当业,当时临清典当行百余家,全是徽商与浙江商人所经营,故有 "山东临清 ,十九皆徽商占籍 "的说法。 清中期以后山陕商人势力在山东运河区域兴起,徽商势力开始衰退 ,商路即戏路,商业的衰落 ,影响了商人家乡戏曲的广泛传播 。

山陕商人云集 秦腔乱弹盛行

晚清到民国时期 ,秦腔在聊城一带颇为流行。秦腔又称陕西梆子,约产生于明代,后由陕西流传至山西,演变为山西梆子戏 ,故山陕梆子亦统称为秦腔。民国《临清县志 》说:"吾临所尚秦腔最多 ,次则为乱弹。"。民国《清平县志 》也说 :"清俗所尚秦腔 、乱弹之外 ,演皮簧者已成绝响 ,若穷乡僻壤演有四根弦、蹦蹦 "。临清 、清平(今属高唐县)濒临运河 ,最盛行的戏剧是秦腔和乱弹。

会馆戏楼墨记中有 《杀楼 》等剧目,写宋江怒杀闫婆惜事 ,京剧名曰 《坐楼杀惜》, 汉剧等曰 《宋江杀惜 》,只有秦腔叫《宋江杀楼 》。墨记中的 《青石岭》《美人图》《忠义图》《五福堂》等也都是常见于秦腔而京剧、豫剧舞台上见不到的一些剧目 。

1912年 8月 ,西安地区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陕西省修史局总修纂李桐轩、修纂孙仁玉及高培支、李约祉等人创办了一个秦腔演出班社和戏曲教育团体 ,取名易俗社 。易俗社甄别旧剧 ,编写新剧, 进行艺术改革, 宣扬民主思想, 进行通俗教育,定期招收学生, 学习文化知识和表演技能。

易俗社曾于 1932年赴北京演出,1937年应邀赴信阳 、郑州、邯郸演出,后复入京 。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中"易俗社开化国民 "字样 ,可能是他们出入京途中在会馆演出时留下的 。聊城陕西商人不少 ,当地剧团来此演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外 ,秦腔的传统剧目如 《八义图 》(京剧 《赵氏孤儿 》)、《搜孤救孤 》)、《蝴蝶杯 》、《黄河阵 》、《法门寺》、《春秋配 》,都见于山陕会馆墨记中。可见陕西秦腔戏班来这里演出者不在少数。秦腔的广泛传播,也为陕西人的经营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陕西商人的商业活动,推动了秦腔在聊城各地特别是运河沿岸城市的传播。

戏班汇聚碰撞孕育新剧种

清末民初,聊城商业繁荣, 水陆交通便利, 各地戏班纷纷来此演出。在山陕会馆戏楼中演出的 ,以山西 、陕西戏班为最多 。从戏楼墨记来看 ,来此演出的有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梆子戏班, 更多的是山西中路梆子戏班。

墨记中有光绪八年十月,"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全盛班"留下的题记。清中期以后,山西省东南部的泽州 (今山西晋城 )一带流行一种梆子戏,因这里属古上党郡,所以人们称其为上党梆子。山西南部距鲁西甚近,与山东的经济文化交往甚为密切。明朝中后期,山西泽州 、蒲州商人前往山东经商的较多。清代以后,山西南部商人到山东经商的更多。 不少商人酷爱家乡的梆子戏, 有的甚至是梆子戏票友,所以他们到了哪里, 就把家乡的梆子唱腔带到了那里。

光绪初年 ,泽州一带连年灾害,艺人外出逃荒演戏,据说上党梆子的著名戏班壶关县"十万班 "逃荒到鲁西南 ,辗转演出达一年之久 。后来又有艺人在这一带收徒传艺, 组织戏班 。当时人们称这种梆子戏为"泽州调"或 "潞安宫调 "。时间既久,受当地语言和其他戏曲唱腔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剧种 --"枣梆 "。"枣梆 "的流行区域以山东菏泽,聊城为重要活动区, 向北一直延伸到距聊城不足里的朝城、范县。

再如,由于戏曲百家聚集聊城也孕育了临清田庄吹腔古老的戏剧曲种。临清吹腔是流传于临清松林田庄一带的至今已有近300百年的历史,据考是由秦腔、徽戏、明清时曲吸收当地民歌而形成。乾隆30年(1765年)南巡回銮驻跸临清州,观看此剧,龙颜大悦,并赐名为"吹腔"流传至今。

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演出节目单(山陕会馆戏楼见证戏曲百年沧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