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商论坛“桑榆情”,原标题《悠悠往事——割枋》

白鹿原的人把棺材叫枋,把做棺材叫:割枋。 割枋,在百姓家中算是一件大事。凡是家里有60岁以上老人的,儿女晚辈们就得提早为老人准备寿衣、寿材,为百年之后所用,这也是行孝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解放那阵子,人们的封建观念仍很严重,拿割枋来说,还要选择在农历有闰月的年份,在闰月里进行,据说这样对老人的阳寿不受影响。 割枋有专门的匠人,人称“枋木匠”。主家把枋木匠请到家,要做为尊贵的客人招待。因为这些人是为自家长辈在另一个世界“造屋”,如果招待不好,造的屋就不能放心。因此,即使家境再穷,这几天怎么也得给匠人单吃另做,天天有酒有肉才行。 做枋的木料叫“枋块子”。一副枋用的枋块子有大有小,因此,页数也有多有少。基本分为:四页瓦、十大块、十二圆、十六绺四大类。枋块子厚度有九寸、七寸、五寸、三寸半的,块子越厚越好。木质以柏木为最佳,松木次之,杂木也有。当然,页数越少越好,厚度越厚越好。最好的就是四页瓦,枋底、枋盖和两个梆,共四页木板组成一个枋,浑然一体,不用拼接,最为牢固美观。相反,页数越多接茬越多,质量越差。但是,四页瓦虽好,可价格却特别昂贵,过去除非地主老财,一般人谁能买得起?能买得起十大块的也就算殷实人家了。最多的是十二圆,那时这是大多数,也没有谁笑话谁。旧社会买不起枋的也不是一家两家。有的家庭实在穷困潦倒,老人去世后,临时拆几页楼板凑合钉个木匣匣,装敛也是有的。 匠人进门之前,主家人就把枋块子、枋档,全都搬到院子墙根下,等待匠人进门开工。 那时候割枋全是手工操作。斧头、锯子、凿子、推刨、尺子、墨斗,胶锅子,是枋木匠的主要工具。板和板之间的连接,是公卯和母卯相套而成。套卯时要在连接面上涂胶。那时用的都是牛皮胶,用之前要把胶片放在专门熬胶的胶锅里,加适当的水把胶熬化成糊状,合缝时在所有粘合面都刷上胶,再套卯,粘合得非常牢固。 枋底和梆的连接,除了套卯之外,在梆和底的外侧连接处,两头对称凿成“两头大中间小”的母卯,然后做一个和母卯同样形状大小的木扒子(楔子),最后在正式上底时,把木扒子砸镶进去,把上下卡得紧紧的。 上枋底是最后一道工序,有一定的仪式,这如同人们平常盖房上梁一样隆重,不过一个是活着的时候居住,一个是百年之后栖身。一般人家上枋底也要选择良辰吉日,提前几天开始忙活准备,通知所有的女儿,侄女,孙女,外甥等小辈亲戚来家庆贺,准备招待宴席的食材。亲戚庆贺,一般都带烟、酒,红绸和鞭炮四样礼,上门行礼祝贺。但也有的主人家经济条件较好,人脉又很旺的,有些要好的乡党朋友也来搭份子、放炮,闹得比较大的会摆上三五桌酒席。 在上坊底开始时,主人要给枋上挂红绸,以示吉祥。这红绸最后是送给匠人的礼物。其实,上底仪式之前,装枋档等一切工序已经完成,只留下一只连接枋梆和枋底的木扒子没有镶上。仪式开始时,院外几盘万字头的鞭炮同时点燃响起,匠人,主人,亲朋代表,共同用斧头把那只木扒子砸进卯内,上枋底就完成了。这时主人向匠人赠送礼品和表示感谢,然后宣布开席进餐。客人们则纷纷到主人家老人面前敬酒祝福,客人间也开始猜拳行令,“六六六呀!五魁手呀!”熙熙攘攘,吵得满街道都能听见,这样更显得主人这事办得红火,体面。 待酒足饭饱之后,亲朋中的年轻人,便帮忙把枋抬进屋内,放在主人指定的地方。就等有机会再请油漆画工来,为棺木打磨、刮腻子、刷漆、彩绘,作最后的装饰美化。 现在,白鹿原上的人老了后,仍然是传统的入棺土葬习惯。不过,现在很少有人能请到枋木匠了,一般都是在店铺里买用机器制作的成品棺材,也没有太多的讲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枋木匠”这个行道将会逐渐消失了。图片:上枋底

关中往事求子(关中往事割枋)(1)

关中往事求子(关中往事割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