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GDP累计同比增长3.0%。经济学家普遍预测,2022全年中国GDP将增长3.1%左右。

很多人不知道,“3.1%”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意味着,2022年我们的经济增速,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次低”(仅高于2020年);

更意味着,我们的政府没有完成年初定下的“GDP增长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是24年以来,中国政府首次没有完成年度经济增长目标。

上一次没达成目标,还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1998年。

而那一次,为了冲击目标。我们果断壮士断腕、开展国企改革。

第2年春天,最高层顶住外交压力访美,啃下了“入世谈判”最后阶段的硬骨头。

那么这一次,我们该怎么办?

2022年12月15日,一场位于年尾的重磅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方向。

今天,柏年就带着大家,对这场“定调下一年”的会议做个解读。看看2023年,政府将如何冲刺经济发展?

2023年经济发展环境

2022年政府没有完成经济目标,我们都能理解,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疫情,情有可原。

但是对政府来说,经济发展没有借口。

往大了说,中国想要实现民族复兴,想要赢得中美博弈,必须要靠GDP增长;往小了说,经济发展,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就业和温饱问题。

2022年11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5.7%,比2021年底高出0.6个百分点。

这0.6个百分点看着不多,但实际却代表着,有三四百万人直接处于失业状态。而在他们之上,更有上千万人收入下降。

经济面临较大压力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1)

所以,2023年政府到了必须要“拼经济”的关口——这也是为什么,2022年的冬天我们的防控措施会出现如此大幅度的转向。

但是,我们要在这里问一句,防控措施转向了,经济自然就会好起来么?

不一定。

对于2023年的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定调是“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挑战十分严峻。

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个来看:

先来看外部环境。当下,我们现在正面临来自外部的四大挑战:

第一、 俄乌冲突还在持续、前途未卜,全球秩序和供应链面临崩坏和重塑;

第二、 全球滞胀长期维持,这背后既有疫情的因素,也有各大海外央行滥发货币的问题;

第三、 美联储加息正进入最高潮。当前美元利率处于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强美元周期导致人民币走弱,国内出现不小的资本外流压力;

第四、 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盛行,2023年拜登政府必定还会推出新的遏制中国方案。而爱打贸易战的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后控制美众议院,中美贸易战会不会重启,还是未知数。

而这一切的结果,已经部分体现在我们的出口数据上。

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10月份中国出口增速下滑0.2%,这是自2020年6月份以来,中国出口增速第一次同比转负。

11月份,中国出口增速更是快速下跌到-8.9%。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出口压力将在2023年进一步显现。

经济面临较大压力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2)

外需不景气,那内需呢?

在国内,官方认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在需求方面,由于疫情多次反复,2022年前11个月中,官方PMI有7个月位于荣枯线一下,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服务业PMI,更是位于40以下的“萧条区间”。

而在供给方面,2022年夏秋之交,南方许多省市再度经历 “限电风波”。在能源快速转型的当下,我们的能源供给体系暴露出短板。

与此同时,受美国“芯片法案”制裁的影响,中国芯片等科技产品卡脖子的问题有增无减。华为等民族品牌没有办法生产出最高品质的商品,一样会影响民众的购买欲望。

大家都想再等一等,看下一代产品会不会更好。可是等着等着,经济发展就慢了下来。

而在预期方面,根据中国央行对企业家做的信心调查,在2022年第三季度,认为“企业状况较差”的企业家占比,达到了两年以来的新高20.3%。

同时,还是由央行统计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3.4%,增速比疫情前的2019年,整整高出3个百分点以上。

经济面临较大压力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3)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民众对实体经济的信心羸弱,大家都在存钱、不愿意花钱。

所以综合上面这些信息,大家应该能感受到,2023年我们面临的经济挑战是严峻的。既有疫情的因素,也有疫情以外国际大环境的因素。

那么,接下来政府该如何破局?

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两个方向”。

方向一:促进民众消费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注意这个词组“摆在优先位置”,这在过去的政府会议和工作文件中,是很少出现的。

我能查到的这个词组上一次出现的时间,还是在2018年——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时使用。这足以证明这个词组的分量,反映出政府想要促进消费的紧迫心情。

那么政府该怎么办呢?

最直接的办法大家也能猜到,那就是补贴。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为了刺激消费,各地方政府都拿出了相当一笔资金,其中大多是以“消费券”的形式发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抢到过,本地政府发放的消费券?

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直至当年五一假期,全国已经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级市发放消费券190多亿元。

根据北大国发院统计当时的消费券使用情况,发现地方政府每发放1元消费券,平均就可以撬动6.4元本地居民消费。

如果再往前些年回溯,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当时国家还搞过浩浩荡荡的“家电下乡”工程,对彩电、冰箱等产品给予13%的价格补贴。

当年财政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5.4亿元,带动家电产品销售3450万件,销售金额647亿元,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霾,做出了卓越贡献。

经济面临较大压力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4)

但是话说回来,消费券政策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地域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补贴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富裕地区的地方政府,有财政余力的就倾向于多发,而中西部省市财政缺钱的,就可能会少发。

柏年统计2022年11、12月份各地消费券发行情况,可以看到明显地域不平衡的特征。

例如上海发放1亿元消费券、福建发放2亿元、深圳则拿出了3000万。而中西部非省会级城市,则在2022年冬天基本缺席了消费券发行名单。

不过中西部地区,也有着自己的招数。

由于普遍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中西部地方政府可以在景区门票上做文章。

实际上,尽管疫情还没有过去,山西、甘肃两地政府就已经开始筹划、吸引2023年旅游客源。

其中山西要求,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景区要在线上平台以折扣价格预售门票;甘肃则有85%的A级景区,已经实施了门票减免和免票开放政策。

但是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无论是消费券还是景区门票减免,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政策。

它可以暂时地勾引起疫情之后,民众的消费和旅游欲望,但却没办法做到让老百姓们一直掏腰包。

想要长久地提振消费,还是要解决普通人的“后顾之忧”。

这也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提出的,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过去两年老百姓不愿意消费,是对未来工作稳定、收入增长缺少信心,那么就要给老百姓这种信心。

怎么给?

这里就不得不提,会议后出炉的一份重磅文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纲要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重点加大对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

这里,就和我们“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联系了起来。只有切实地提升民众收入和社会福利,民众才敢于花钱。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做出非常多的努力才可以实现。

方向二:提振企业信心

刚刚过去的2021年和22年,可以说是监管的“大年”。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医疗等产业,相继遭遇了监管和改革。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情,破除互联网大平台的“二选一”和“杀熟”,减轻城市中产的居住和养育负担。

但是对于上述产业的企业家来说,政府监管来的似乎有些措手不及。由于失去了原有“赚快钱”的渠道,不少企业家处于一下子就被打蒙了的状态。

房地产行业里,扩张最猛的恒大至今处于“躺平”状态;而腾讯、阿里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市值,至今仍缩水近2/3。

头部企业的遭遇,以至于在行业内形成“寒蝉效应”。让其他企业家面对一些正常的、乃至受鼓励的发展赛道,也畏畏缩缩、不敢去投资。

经济面临较大压力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5)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行业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均为过去三年最低点,投资数量共236起,环比下降40%;投资总额为19.8亿美元,环比下降78%。

而规模更加庞大的房地产业,2022年1-11月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9.8%。

但是,政府监管真的就是对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一棒子打死么”?当然不是。

还是以互联网为例。

虽然2022年8月新修订的《反垄断法》,明确规定平台企业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但是在“十四五”规划中,也同样明明白白地写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位于八大产业之首,受到政府的高度鼓励。

所以结论很明显了,那就是政府对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既有明令禁止的部分,也有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的部分。

过去两年,我们的政府行为重在“禁止”,而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政府将重在“引导和扶持”。

例如对互联网,我们就能从每年会议公告中,看出政府工作重心的变化。

2020年会议,表态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2021年是“设置红绿灯,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和健康发展”;

而2022年的最新表态,则变成了“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从表态变化中我们能看出,旧的整改已经接近完成,未来政策将对互联网企业和平台经济更加友好。

房地产业也是类似。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房住不炒”,但是这次会议也同样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为了配合会议精神,近期证监会重启了暂停12年的房企“借壳上市”大门,就是一个房地产调控开始宽松的信号。

总结

以上就是这次会议最核心的内容,最后柏年还是做一个简单总结。

面对着2023年国外经济局势错综复杂、国内疫情后复苏的新形态,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两个最重要的调子:

一个就是促进消费。

短期用大规模消费券、补贴等手段,勾起民众压抑3年的消费欲望。

长期结合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改革,减轻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敢消费、愿消费。

第二个就是提振企业信心,更多使用鼓励、扶持而非禁止的手段,来引导在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发展。

当然,这场会议也讲了很多其他稳经济手段。例如要合理提高政府赤字,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建项目等。

但碍于时间关系,柏年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

总之,经济发展对我们政府来说,永远都是最首要的任务,责无旁贷。

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永远只能靠发展自身去解决。

这一次的会议,我们看到了国家发展经济的决心。柏年相信,2023年我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