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考法1 品味关键词(炼字)

考法阐释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设问方式

(1)(2017·山东卷)“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2016·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方法指导]

品味关键词(炼字)“3步骤”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2)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温馨提示]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附:常考词类例析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动词

使诗歌有动态之美,取得化美为媚的效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虚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步:析本义。对所要鉴赏的关键字进行解释。“斗”意为“相斗”。“攒”意为“攒聚,聚集”。第二步:描情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攒”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第三步:说效果。本题主要从“描物”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答案] ①“斗”,相斗。(析本义)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描情景)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描物”角度说效果)②“攒”,攒聚,聚集。(析本义)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描情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描物”角度说效果)

考法2 赏析诗眼

考法阐释

所谓“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诗眼”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1)找出诗歌中的诗眼;(2)赏析诗眼的具体作用(比如在抒发情感、描写画面、刻画人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方法指导]

确定诗眼“5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赏析诗眼“3步骤”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3)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第一步:确定诗眼。结合全诗可知,“惊”字是贯穿全诗的诗眼。第二步:整体点明地位。根据题干“诗歌开篇”几个字,需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第三步: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惊”的。

[答案] 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第一、二步)第一句写诗人初至燕台时心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边防地带的形势和气氛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心灵的震撼。(第三步)

考法3 赏析关键句(炼句)

考法阐释

“炼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设问方式

(1)(2018·上海卷)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2)(2017·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3)(2016·全国卷Ⅱ)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赏析关键句(炼句)“2步骤”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4)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附:炼句常考类型

常考类型

特色解读

教材典例

内容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语言特点句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表达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行文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3.(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解析] 第一步:理解意蕴。试题下发后,举子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第二步:多角度赏析。本题主要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首先,点出修辞手法,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具体分析,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表现手法)生动贴切;(作用)②动中见静,(表现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作用)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作用)

考法4 赏析语言风格

考法阐释

语言风格就是诗(词)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从全国卷高考命题来看,既可以在选择题中考查,又可以在主观题中考查。选择题如(2018·全国卷Ⅲ·T14—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客观题如2019年全国卷Ⅲ·T15。

设问

方式

(1)(2019·全国卷Ⅲ)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2)(2013·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3)(2013·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方法指导]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5)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附:常见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教材典例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言凝练,风格沉郁悲壮,意象广阔,别开生面。

绚丽: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句就是一幅绚丽“江南好”的画,画中饱含作者对江南的依恋之情。

自然: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自然、平实、亲切,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

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运用典故委婉地写华年之思的具体内容。

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语言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语言风格

教材典例

洗练:语言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

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言蜀道的雄奇险峻。

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典故,悲壮慷慨,谴责南宋朝廷无能,讽刺当政者昏庸。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长。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平淡:语言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却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将物是人非之感慨和愁思之深广表达得淋漓尽致。

4.(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解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情感惆怅而不颓废。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明特色)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明特色)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真挚的感情。这首《山中送别》就是这样的。

[答案] 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像是从平凡生活中信笔拈来,如“相送罢”“归不归”。(明特色)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那种朴素真挚的情感。(明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