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夏季七八月份。一日,乌云密布,上午十点钟的天空暗得像黄昏一样,一声惊雷扯出几道闪电,一场暴雨来临。

从天上泼下来的雨水拍打着一切可以触及的物品,“啪啦啪啦”声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

有一户郑姓富裕人家,正在吃午饭,忽听得屋外传来一声闷响,家里人都楞住了,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这家养着一个七、八岁的儿子,小孩好奇心强,赶忙跑到大门口查看,只见南墙被暴雨击垮,垮下来的泥土堆了一地。

韩非子都出过什么寓言故事(韩非子写了个故事智子疑邻)(1)

韩非子画像

小郑赶紧跑进屋,对正在喝小酒的爸爸嚷道:“墙被雨水冲垮了,等雨停了,赶紧找人修,不然小偷会偷咱们家的东西。”听儿子这样说,当爹的美滋滋地咂口酒,笑着,转头回答:“好儿子,挺细心、挺顾家。没事儿,有爸爸在,小偷不敢来。”

雨终于停了,郑先生出门视察南墙被毁坏的情况,正在仔细瞧的时候,隔壁宋哥他爹老宋走过来了。

老宋来到跟前,用一种老教授讲解人类起源的口吻说道:“小郑,你这墙得修哇!不修,会招小偷惦记的。”郑先生回头笑笑,对老宋说:“谢谢您关心,不过,没事儿!”

随后,大家各忙各的,下午过去了。到点,吃晚饭;到点,洗脸洗脚,上床睡觉。

第二天一清早,郑夫人起床,准备洗脸刷牙后做早餐。出卧室门一看,堂屋的门开着,明显进来过人,不用说,家里被盗了。

郑夫人赶紧喊老公出来看,喊声惊动了小郑,小郑也跑出来了,不由分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抽泣,“家里还是被偷了!”

郑先生很淡定,看着堂屋的情况,摸着儿子的头,夸道:“儿子,别哭,不愧是咱们老郑家的后代,聪明,今天爸爸给你买棒棒糖吃。”

郑夫人小声问老公:“会是谁干的呢?看情况,这个贼对咱家挺熟,下手很准,偷的都是值钱的地方。”

郑先生一直没做声,他也在思考。经老婆这么一提醒,他忽然想到,摆明了知道我家墙倒了的,只有自家人和老宋,难道会是这老小子?

韩非子都出过什么寓言故事(韩非子写了个故事智子疑邻)(2)

“智子疑邻”的故事出自于《韩非子·说难》,后来成为成语。“智”在这里做动词用,认为谁聪明的意思。

成语故事重在说理,不追求高度的真实合理性。韩非子设定这么一个场景,主要想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人对同样一件事物进行判断、进而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事物关联人和自己的关系远近不同而不自觉地进行情感倾斜,这样就会使判断脱离事实,自然,决定也会随着出现错误。

所以,人考虑问题时,不应该过多受情感、关系等因素影响,要尽量尊重客观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会有完全相反的效果,这就是受到了情感好恶因素的影响。

关于这个成语该如何理解,各人肯定有各人的看法,所以,至少还应该有以下三种:

1.要说服别人、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困难程度非常大,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观点也不同。

2.好心没好报、多嘴多舌讨不到好。

3.选择出面说话的人、或者这话该不该自己说是应该着重考虑的事。

从韩非子的写作本意来讲,他持的是一种批评告诫态度。

韩非子都出过什么寓言故事(韩非子写了个故事智子疑邻)(3)

孔子画像

设想一下,这个故事如果让孔子来解读,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结论呢?可以这么说,和韩非子的写作目的截然相反,孔子会采取正面肯定的态度,因为儒家和法家判断事物的标准完全不同。

法家主张“法治”,所以,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亲疏。

孔子提倡“仁爱”,意思是说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准是按照和自己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分别采取不同的冷热态度和取舍行为。

按照儒家思想处理事情的规则,如果儿子举报犯罪的父亲,那么儿子也要坐牢,因为在亲情人伦层面,儿子犯了“忤逆”之罪。血缘、亲情、人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