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虽然使用率不高,但却是中小学的教学重点。即便如此,很多人对它的具体意思仍然是一知半解的。高山流水并不是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其实该成语表达的意思非常丰富,它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故此,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高山流水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此外,《高山流水》也是著名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籍》(朱权成书于1425)。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1)

故事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明乎于此,方可知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乐曲难寻。高山流水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留存和精神遗风,并不是肤浅的用以形容自然界的优美景象,而是表达对知音的相知相惜以及演奏乐曲的技艺高超,精彩绝伦。断章取义是做学问的第一大忌,希望大家在读书阅世中懂得追根溯源、灵活变通,将先贤名词真正的消化理解并付诸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