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调漂(只说这种调漂方法)(1)

钓鱼需调漂,漂是钓鱼人在水下的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些新接触钓鱼的钓友,对开饵、抛竿、提鱼、溜鱼,一说就会,一会就精,唯独对调漂总是一头雾水,加上现在资讯发达,各种调漂方法、思路,优势层出不穷,所以搞得新钓友们是懵逼中带着迷茫了。

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调漂(只说这种调漂方法)(2)

今天就重复介绍一下,双钩半水调漂(不带饵),号称最简单、最易学,原理很简单的,调漂方法,细致点,可以分为5步,但是不管分成几步,只要知道原理了,应该都很容易学习。

调漂方法很多,浮漂的浮力,比铅坠和之钩饵的重量之和,要大些,这是基本的原理,要是钩饵和铅坠加起来,比浮漂的浮力大,那浮漂沉没在水面以下,在水面上看不到漂目的,这句话一定要牢记,所以调漂的根本,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的。

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调漂(只说这种调漂方法)(3)

第一步,测水深,双钩不带饵半水调漂,第一步也是要找水深,这个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就是利用铅坠的重量,大过浮漂的浮力,然后把浮漂上推,露出漂尖,漂尖到铅坠之间的距离,就是水深。

第二步,下推浮漂,至少一个子线 5厘米的距离;这一步很重要,为什么这样说,下推浮漂的距离,太短,铅坠在水中由躺底转为悬底时,不精准,极有可能由躺底变成半躺底,如果水底不平,对下一步剪铅皮,调整铅坠到悬底,影响很大;推的太长,修剪铅皮时,铅坠会离底太多,灵敏度有了,但是误差也会存在,所以把浮漂下推,一个细线 5厘米的距离,算是刚刚好。

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调漂(只说这种调漂方法)(4)

第三步,修剪铅皮,做调目;调目的定义就不用多做解释,带双钩做调目,在这一步,如果是新手,并需要注意饵多重,钩多重,有没有必要想那么多理论,只需要简单的理解一个概念,就是调目越高,钩饵、铅坠离底的距离越长,漂组就会越灵敏。一般我们设调目,也就是漂目的一半即可,比如漂目10目,那调目放5~6目即可。

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调漂(只说这种调漂方法)(5)

第四步,挂饵,做钓目,双钩都挂饵,唯一的要求就是饵团大小要一样,大小不一样,重量必然不一样,那进水后,压目数也不一样;挂饵后,再抛竿入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直接拉黑漂,说明饵团有点重,可以提竿,换两个相同的饵团,然后上推浮漂,一直到露出想要的钓目,就可以了。此时,必然是双钩躺底。

第二种,是挂上饵之后,漂没有沉底,水面之上,还有漂目,举个例子,比如是是2目,那么这种情况,继续上推,一直到浮漂,露出水面2目半以上,一直到这个时候,下钩才算到底。

到了第四步,需要给新手分析一下原理,为什么会有这样两张情况,当然,老鸟也可以指正一二:

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调漂(只说这种调漂方法)(6)

第一种,饵团加上铅坠的重量,大于浮漂的浮力,加上此时下钩离底至少5厘米(因为第二步下推浮漂一个子线 5厘米,调好调目后,下钩就应该是离底这个距离 水面上漂目的长度),当钩饵落底后,浮漂拉到水面以下,如果水质清澈,甚至可以看到漂尖就在水皮下面,然后我们通过上推浮漂,露处漂目,眼神好,我们可以设调目3~5目都可,眼神不好,那设钓目1~2目即可;但是不管怎么设,饵团大小、比重不变的情况下,双钩都是沉底的,漂组偏钝。不管浮漂上推还是下推,改变的只是水面上漂目的变化,水底铅坠到底钩之间,子线的状态是不会变化的。

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调漂(只说这种调漂方法)(7)

第二种,铅坠加上饵团的重量,还是比浮漂小,在不移动漂座时,钩饵到底是离底、还是触底,其实是未知的,只有上推浮漂,延长水线的距离,才有可能让钩饵到底,如果挂饵之后,露出2目,上推浮漂,一直到浮漂,水面以上大于2目,那说明此时底钩到底,上钩的状况,视钩距情况;比如一直下推,钓目变成1目,那必然是下钩离底,一直上推浮漂,钓目露出3~5目,那底钩始终也是触底,并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和第一种情况不同,钓目不同,子线的弯曲程度略有不同,但是这个不同,也就是从极灵到略钝,但是也不会钝到哪里去。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在实战中应用,并不存在哪一个更好,哪一个不好,对于有经验的钓友,可以沿着这两种情况,改变灵敏度,抓灵抓钝都可以;但是对于新手而言,把这几步熟练掌握,最多3~5次之后,就可以根据实战情况,灵活的调整漂组灵钝,单就容易程度而言,这种方法应该是最简单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