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它性温味甘,属于一个温和的补益药材,而我们在很早之前已经发现了它的这些药理作用,在《神农本草经》在记载,黄芪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在黄芪的质量判定上也以这两种活性成分为主。另外,黄芪内含有多种抗菌有效成分,可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黄芪还包括皂苷、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矿物质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的能力,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很多人会用黄芪泡茶来作为日常养生的一个食疗方法。而黄芪不但有黄芪一个品种,它还有炙黄芪、红芪、炙红芪,我们应该如果结果自己的实际去选用呢~~~

黄芪与红芪的功效与作用(同样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1)

黄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黄芪与红芪的功效与作用(同样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2)

炙黄芪

炙黄芪为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人黄芪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后的炮制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具有益气补中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每次使用9-30g。

黄芪与红芪的功效与作用(同样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3)

红芪

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舂、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呈圆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黄芪与红芪的功效与作用(同样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4)

炙红芪

炙红芪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人红芪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后的炮制品,呈圆形或橢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红棕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和残留少数支根痕。切面皮部浅黄色,形成层环浅棕色,木质部浅黄棕色至浅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有豆腥味。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每次使用9-30g。

黄芪与红芪的功效与作用(同样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5)

药理作用区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既收载了黄芪也收载了红芪,它们在功效上基本一致,都是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的功效,而历史上红芪也曾作为黄芪的另一种商品规格,混同使用。但因红芪产地局限,产量相对稀少,因而价格较黄芪贵,使用也没有黄芪普遍。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一些地区,至今仍有药用红芪的习惯,认为红芪是黄芪的优良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