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大千世界20:神仙侠客吕洞宾

吕洞宾为什么要修道成仙(为何说吕洞宾是八仙中的灵魂人物)(1)

吕洞宾

完全可以这样说,民间传说的“八仙”中最为重要的人物,非吕洞宾莫属。如果没有他,“八仙”都将黯然失色,民间对吕洞宾其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吕洞宾,用这样两句诗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白酒酿成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既好客,又爱书,正是传统的风流才士所为,吕洞宾之所以能得到广大民众的喜欢,正是因为他的“神性”少而人性多的缘故。

《醒世恒言》卷二十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吕洞宾跟随汉钟离学得仙道,依然不脱凡人的行径,他一听到黄龙长老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使道门冷落,便“怒气填胸”,化成“一道青气,撞将入来,直冲到法座底下”,从背上拔出那口宝剑来,要斩黄龙。就是这样一位神仙,有血有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和常人无异。吕洞宾的故事历经千年而不衰,与民间说书人添油加醋是分不开的。而“斩黄龙”的故事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点化吕洞宾的汉钟离

《指月录》载,吕严真人,字洞宾,京川人。唐末三举不第。遇钟离权于长安酒肆中,得习神仙之术。后来经过黄龙山,见黄龙禅师。吕洞宾故意出难题问:“一粒菜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黄龙早就参悟了禅机,用禅宗的语言回答:“这守尸鬼!”意说吕洞宾学神仙之道,妄图肉身飞升,贪恋着臭皮囊不舍。吕洞宾又说:“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黄龙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意说,无论神仙寿命有多长,终是一场空。吕洞宾无法折服黄龙,大为惊讶,夜半飞剑入禅室中,剑被黄龙收摄,插在地上不能动。吕洞宾千方百计取剑,终不能得。乃拜服,愿皈依佛法,并作偈说:“弃却瓢囊捣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写道教神仙大败在佛教禅师手里,道士们自觉脸上无光,明朝数位皇帝都是道教的狂热信徒,自然不愿意让吕祖师遭到惨败,于是便推出了《吕纯阳点化度黄龙》的新戏。说吕洞宾和钟离权奉东华帝君之命,访度仙侣,来到黄龙山中。黄龙禅师正在跟徒众们讲说佛法。吕洞宾因与展开一场大辩论,至数日之久。说得黄龙哑口无言,大为敬服。黄龙便拜吕洞宾为师,洞宾授以“性命双修”之理,腾空而去。黄龙依言,在山中修炼,终于成仙。据《孤本元明杂剧提要》云:此剧不著撰人姓名。“曲中多玄旨,文笔修洁,当是道家笔墨,或内廷供奉人士之作也。”

吕洞宾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见于《全唐诗》中,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也记载了他的事迹。至于他是否真有其人,我们就不必过细考据了。他的那首《题岳阳楼》写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朝游南粤暮苍梧,袖有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读者如有机会过岳阳,登岳阳楼,对着百里烟波的洞庭湖面,高吟一曲吕洞宾的这首诗,定当有飘飘欲仙之感吧。南宋诗人戴复古过洞庭时,作《柳梢青》云:“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此词为近代选家必录之作,但选注者大多没有注出吕洞宾“袖剑飞吟”的典故来,真是一件撼事。

吕洞宾为什么要修道成仙(为何说吕洞宾是八仙中的灵魂人物)(2)

岳阳楼

最后说到民间流传的《吕仙飞剑记》一类的小说,加添了“三戏白牡丹”的猥亵内容,写吕仙如何精于“房中术”,未免有诲淫之嫌,但吕洞宾其实是无辜的。三戏白牡丹见于宋人故事,由于名字偶然相同,遂使仙人担枷受过。而“飞剑”之事,也不符合吕洞宾的思想。相传吕洞宾遇钟离权,经过十次试验,才授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而吕洞宾后来一反钟离权的理论,主张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改剑术为断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后来画吕祖“真像”,常把吕洞宾画成身佩神剑、手执拂尘的道人,纯出于小说家的传闻而已。当然,民众也是不允许吕洞宾放下他的宝剑的,因为他不光是神仙,而且还是侠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