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迄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哨就是埙的原始雏形。
埙的形状或园、或扁,音色优雅、浑厚。
陶埙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陶埙在八音中是属土音,最早文献记载始于《诗经》“如埙如篪”,还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在周代奴隶制社会已相当流行,秦汉以后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距今上限7000年。埙分为颂埙和雅埙。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
白鹿原上的手工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赵军是陶埙制作的第四代传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他制作的陶埙一直采用原始工具和纯手工的制作方法,要用经过一年以上的醒土,工序上经过选土、和土、揉踹、捏胚、整形、开孔、磨光、烧制等八大工序和上百道小工序才能完成,形状各异、图案精美古朴,使陶埙这种古老的乐器焕发了生机。
“陶埙是乐器里最可怜的。历史最悠久,却没有专业的演奏培训。”赵军说。
这位对陶埙充满“怜惜”的关中汉子是白鹿原上陶埙制作的第四代传承人,今年33岁。
他是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因为喜爱,所以坚持
因为情怀,所以严谨和创新。
11月18日华商网全民乱拍二十多位摄友在版主那些花儿的带领下来到白鹿原上赵军的陶埙制作作坊
用镜头记录陶埙的制作过程和演奏。
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土,曾在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也是宫廷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合奏或独奏。然而到清朝末年,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记得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1993年,中国第一位民族管乐硕士刘宽忍与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版了《废都》的埙乐专辑。这次音乐家与作家的联袂,让更多的人首次通过文学作品熟悉了埙,了解了埙,影响颇为深远。
“埙,表面上看很普通,但它放射出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透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华夏文明的精髓,未来发展,不可估量……”
图片来源:华商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