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七27:★★《四书集注》:识,音志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识,记也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深度解析论语第一句话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深度解析论语第一句话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深度解析论语第一句话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第七27: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四书集注》:识,音志。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识,记也。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所谓不知而作,是说不知有关的道理却胡乱创作发明。孔子说自己不曾胡乱创造,也是谦虚的话,不过由此也可见他的无所不知。识,记住。 追随什么不可不有所选择。记住,就是善恶都存在心里,以备参考。这样做虽然做不到真知道有关的真理,也可以仅次于智慧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创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这一章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方法论,他主张对自己所不知道的,应该多听、多看,努力学习。孔子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基本理论都没掌握,却在那里急不可耐的凭空杜撰、创造发明、独树己见,著书立说、以标新立异求名求利的做法。孔子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多闻、多见:见指亲见,闻指传闻。见指近事,闻指远事。所以孔子修《春秋》,“分十二世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

钱穆曰:“古人之嘉言懿行,良法美制,择而从之,谓传述。见指近,当身所见,是非善恶,默识在心,备参究。”

刘宗周曰:“多闻则善恶并投,故须择;多见则不贤亦在,内省之资,故心识之而已。”

★★蔡节曰:夫子犹不以生知自居。多闻而能择,多见而能识,自处于知之次而已,此盖圣人之谦辞也。

★★陈祥道曰:君子之于学也,远则闻而知之,近则见而知之。多闻患于不能择,能择则知所从;多见患于不能识,能识则知所辨。此特知之而已。“吾道一以贯之”,则知之上也。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则知之次者,学者之事也。曾子子贡皆闻一贯于孔子,曾子能唯而不能辨,子贡知听而不知问,则知之上者,圣人之事也。

★★《四书反身录》曰:真知非从外来,人所自具,感而遂通,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心思言动,莫非天则,未尝自私用智,虽作非作,夫所谓真知非他,即吾心一念灵明是也。

★★今日之社会,提倡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作为”之类语言不绝于耳,创新本无错误,惜乎有时把创新滥用了。凡事求创新,有时也未必就好,有时以守旧之名行创新之实有时又可获奇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