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

水浒中,好汉们出场时,作者就详细写出了他们的外貌、服饰。但是,因为上梁山之前,好汉们的地位不同,职业也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衣服也不同。有人能穿紫衣,有人却穿绿衣,还有人只能穿皂衣;有人腰上系着玉绦环,有人却只能用普通的皮搭膊或攒线搭膊;有人可以穿牛皮靴,有人能穿飞凤靴,而有些人则只是穿草鞋。

其实,通过好汉们的头巾,也能看出来他们的地位和身份。

所谓头巾,就是裹在头上的布,用来扎束头发,有时还和帽子同用。水浒中提到了许多头巾,有一字巾、软纱唐巾、簇花巾、万字巾等。接下来,就看看这些头巾和好汉地位之间的关系。

第一种:唐巾

水浒第二回,高俅给端王赵佶送玉器时,看到赵佶"头戴软纱唐巾"。七十二回中,又说到已经登基徽宗皇帝"头戴软纱唐巾"。

唐巾,顾名思义就是唐代的头巾,宋元明时期也很流行。唐巾类似于唐代的幞头,幞头有四个带子,叫脚(或者角),两个系在幞头上面(或系在脑后),两个在下面。软纱唐巾或者软脚唐巾就是下面的两脚中有藤篾,使两脚稍微向两边分开,呈"八"字型。所谓"纱"是指其材质为乌纱。

唐巾,唐制四脚,二系脑后,二系颌下,服牢不脱,有两带四带之异。今则二带上系,二带向后下垂也。——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

很多文献中都有这种唐巾,今天一些考究的绘画或者影视剧中也能看到。比如《清平乐》中,王凯饰演的宋仁宗,他平时就戴着软纱唐巾,剧中复原得不错。戴敦邦老先生绘制的端王赵佶,对软纱唐巾复原得也很好。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

《清平乐》宋仁宗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3)

戴敦邦绘赵佶

梁山好汉招安后,征讨辽国。辽国最后布下"太乙混天象阵",辽国皇帝耶律辉按上界北极紫微大帝总领镇星,在大阵中央。当时,耶律辉并没有戴头盔,而是戴着"冲天唐巾"。

冲天唐巾,就是原本下垂的两脚,改成了向上,貌似冲天,故有此名。所以,冲天唐巾就是冲天幞头,也叫朝天巾、朝天幞头等。晚唐、五代时期,幞头的脚,从短到长,从外八字、到平直、到上翘冲天,各种情况都有。

冲天幞头是五代帝王创制,可能基于此,所以水浒作者才写耶律辉戴冲天唐巾。直到北宋初期,都有官员、衙内戴冲天幞头,后来才逐渐不再流行。

方腊戴的是"冲天转角明金幞头",和普通冲天幞头之间的区别就是有"转角",说明不是笔直向上,且有明金装饰。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4)

冲天幞头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5)

可能因为端王、徽宗、方腊以及辽国皇帝都是戴唐巾,所以一些读者会认为,只有帝王级别的人才能戴唐巾。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唐巾只是便服,不分尊卑,甚至不分男女,并不是帝王专属。

水浒里,呼延灼攻打梁山时,戴"冲天角铁幞头",这种头巾,其实也是两脚向上的幞头,和冲天唐巾一样,只是材质换成了铁。宋代仪卫、武将通常戴此种头巾,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提到过"寻常从驾裹乾天角幞头"。

宋江兵败后,梦中遇到秀才邵俊相助,邵秀才也是"头裹乌纱软角唐巾"。这里的软角,其实就是唐巾上的脚,元朝时,脚中的藤篾去掉了,就叫软角。《元史 舆服志》中提到过"软角唐巾"。

宋徽宗的《听琴图》中,两位大臣也是戴软纱唐巾。宋徽宗还写过《宫词》,提到过宫中女儿"女儿妆束效男儿……唐巾簇带万花枝"。明代的唐巾,则常为士人、小吏以及宫中女乐所戴,完全成了下层人的头巾。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6)

《听琴图》局部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7)

当然,仅从水浒来看,唐巾是上等人所戴的头巾。因为即便是邵秀才,其地位也不一般,且不说他已经封神,就是看他"腰系乌犀金鞓束带",也知道不是一般人。毕竟,宋代得四品以上大员,才能戴金腰带(赏赐或僭越等情况除外)。

第二种:簇花巾

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在沧州他遇到了柴进。柴进刚出场时非常拉风,"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龙云肩袍,腰系一条铃珑嵌宝玉绦环"。光看这颜色就知道不一般,因为宋代沿袭了隋唐的服饰制度,只有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才能穿紫衣用玉带,所以无论是紫色的绣团龙云肩袍,还是玉制腰带,都说明柴进地位之高。

据此而论,转角簇花巾也是等级高者可以佩戴的头巾。

所谓"簇",是"一簇、很多"之意,意思是这种巾上配有许多花。比较难理解的是"转角",从字面来看,转角应是"幞头之脚非笔直、有转折"之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本朝幞头有直角、局角、交角、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角贵贱通服之。

顺风幞头是一种硬角幞头,其两脚以铁丝等物为骨架,可以固定位多种形状,比如圆形、方形、云形、卷曲形等。同时,这种幞头的两脚可以自由拆卸。

排除直角、交角、朝天和顺风四种幞头后可知,转角簇花幞头属于局角幞头。局角幞头也叫折角幞头、曲角幞头、卷角幞头或者曲角帽,就是两脚弯曲的幞头。宋代时,局角幞头属于官吏的头巾。

队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儿队凡七十二人:一曰柘枝队……五曰诨臣万岁乐队,衣紫绯绿罗宽衫,诨裹簇花幞头。——《宋史》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五队叫"诨臣万岁乐队",诨是开玩笑之意。联系前面的"婆罗门队,紫罗僧衣,绯挂子,执锡镮拄杖""醉胡腾队,衣红锦襦,系银鞢,戴毡帽"等,可知这些队伍玩的是cosplay,所以"诨臣万岁乐队"可以理解为假扮大臣的队伍。

另外,《梦梁录》里也提到,"文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辇官顶双曲脚幞头,红缬团花衫,镀金束带";《东京梦华录》中说过"天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从驾记》有"亲事官曲脚幞头,簇四金雕袍,涂金带";《宣和奉使高丽图》中说"以金花曲脚幞头锦衣亲卫军将执之"等。

如此看来,转角幞头属于官吏的头巾。当然,水浒作者为了表现当时人爱戴花的习俗,所以在转角幞头上加了簇花。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有一幅《散乐图》,上面就有局角幞头。戴敦邦绘制的柴进形象中,转角簇花巾倒是类似加了花的唐巾,"转角"的特点并没有表现出来。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8)

有半部分乐工带局角幞头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9)

戴敦邦绘柴进

病尉迟孙立戴过"交角铁幞头",交角幞头本是五代时期官员百姓都能戴的头巾,进入宋代以后,逐渐成为武将、公人、小吏、衙役的头巾。所谓"交角",就是幞头的两个脚不是下垂或者冲天状,而是弯曲交叉于幞头上,因两脚相交,故名"交角幞头"。

除了孙立,梁山对阵十节度使时,呼延灼也戴"插交角,嵌金花,光挣挣铁幞头"。插交角意思就是幞头两脚可以拆卸,也可以装上。

第三种:万字巾

第四回,鲁提辖"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李逵在江州抢鱼时,曾看到张顺"头上裹顶青纱万字巾";杜兴刚出场时,也是"戴一顶万字头巾";王英、燕顺和郑天寿都戴"销金万字罗头巾";方腊的四个水军总管,都是"万字头巾发半笼"等。另外,陆谦、武松也戴过万字巾。

万字巾,也叫卍字巾,具体什么样?从名称可以看出来,这种头巾应该形如万字,当然繁体的万字和今天不同,而是草字头的"萬"。因此,田艺蘅在《留青日扎》中说,"万字则上阔而下狭,形如万字"。

在董其昌画像中,可以看到这种头巾。可以发现,这种头巾上下两头宽,中间稍窄,形如繁体字萬,故有此名。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0)

董其昌画像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规定教坊司官吏戴万字头巾。但实际上,这种头巾很多人都能戴,从明代小说中可以发现,军官、官吏、好汉、平民等都能戴万字巾。

值得一提的是,万字巾是折出来的。《醒世恒言》中,说过秦钟"新折了一顶万字头巾"。这样看来,万字巾应该不止一种,毕竟折法不唯一。

第四种:纶巾

提到纶巾,就容易想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水浒中,吴用就是照着诸葛亮写的,所以书中四五次提到"纶巾""羽扇纶巾",都是吴用的装束,这个词是他专属词。

纶巾据说是诸葛亮率发明,所以也叫诸葛巾。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说,"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东汉两晋时期,文人士子爱戴纶巾,隋唐时期,随着幞头的流行,少有人戴。宋代时,纶巾再次流行起来,道士、儒生喜欢戴。在小说中,军师、道士常戴纶巾。

《三才图会》等史料中,有诸葛亮画像,画像中可以看到纶巾的样式。不过,画像中的诸葛亮,纶巾很矮,倒像是一头大波浪,可能是写意了。后人绘画、影视剧中,纶巾看起来不高不矮,很舒服。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1)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2)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3)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4)

第五种:抹眉头巾

吴用刚出场时,"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赚玉麒麟卢俊义时,"戴一顶乌绉纱抹眉头巾";卖卦先生给王庆算命时,"头带单纱抹眉头巾"。

抹眉或者抹眉梁,意思是头巾盖到了眉梁骨,眉梁骨就是眉毛下面眼窝上面的那一块骨头。这说明,抹眉头巾是和眉毛一齐的。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收录一幅《苏长公画像》,画像中苏轼身穿直领、大袖、宽身的鹤氅,头上戴着头巾。这个头巾,状若高帽,与眉毛齐平,应该就是"桶子样抹眉梁头巾"。周锡保先生则推测为高筒帽。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5)

反过来,如果头巾能盖到眉毛处,都可以称之为抹眉头巾。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6)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7)

第六种:抓角头巾

史进辞别朱武等人时,除了戴范阳毡外,还戴着"混青抓角软头巾";林冲在大相国寺与鲁智深初见面,"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卖刀给林冲的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梁山下,杨志与林冲激斗时,戴着"抓角儿软头巾"。

这里的角,是指古人的发髻。古人头发往上扎起来,会有一个小髻,抓角头巾就是包扎发髻的头巾。抓角头巾是一块包着发髻的布,可以是宽布条绕在发髻上,也可以是一块布盖在脑后,中间部分扎在发髻上。

央视水浒中,这两种抓角头巾都有表现,只是巾环没有表现出来。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8)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19)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0)

头巾后有巾环,林冲头巾后就有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巾环也叫巾圈,是古代男子束发用的饰品。宋代巾环有两种佩戴方式,一种直接缝缀鬓上两侧,另一种则缝缀脑后左右两侧。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1)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2)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3)

巾环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比如林冲,他用的是玉制巾环,而石勇就不一样了,他用的是铜环。这么一对比,就知道两人身份差距了。

从水浒可以发现,抓角头巾都是武将所戴。

在水浒中,武将所戴头巾还有凹面巾和一字巾。

凹面巾是男子所戴的便帽,因为帽子中间有收腰,所以变细了,仿佛一张脸一样凹陷下去了,所以叫凹面巾。陈达大战史进时,戴着凹面巾;小霸王周通娶亲时,也戴凹面巾;武松打败孙二娘,一旁的张青也戴着凹面巾。

一字巾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型的头巾,说白了就是一个宽布条,直接裹在头上,类似网巾。据说,岳飞被害后,韩世忠隐退,他居家时就常戴一字巾,骑着骏马或者骡子出去玩。史进大战陈达时,就戴着一字巾。新水浒中,史进所戴就像一字巾,只是布条很短,只有额头部分是,后面都成了皮筋。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4)

新水浒史进形象

第七种:折角巾

李逵梦中闹天池时,遇到一个道士,"头带折角头巾";琼英做梦少年将军教他飞石时,看到一位秀士"头戴折角巾"。

折角斤也叫角巾、垫巾、林宗巾,是有棱角的头巾。相传,东汉名士郭林宗外出时遇到雨天,头巾一角被打湿陷下,于是大家就纷纷效仿他。《高逸图》中有一位头戴角巾的文人。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5)

《高逸图》局部

显然,折角巾属于道士、秀士、文人所戴的头巾。

第八种:磕脑

白秀英父亲白玉乔出场时,"裹着磕脑儿头巾";梁山以九宫八卦阵对阵朝廷大军时,解珍解宝是"虎皮磕脑豹皮裩"。这里的磕脑,也是一种头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帽子。

巾也罢,帽子也罢,通常不会遮住耳朵。但是,磕脑则是一种包着人头部、左右耳以及脑后的头巾。使用时,直接套在头上就行,只露出脸面,常用厚布或者老虎等兽皮做成。

这么看的话,磕脑应该是这样。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6)

不好意思,放错了,应该是这样。

梁山好汉座次是怎么排的(从头巾看梁山好汉的地位和身份)(27)

综上可知,帝王贵胄戴唐巾、转角簇花巾,文人、秀士可以戴抹眉头巾、折角巾,武将则戴凹面巾、一字巾、万字巾、抓角头巾,道士可以戴纶巾,而地位低下的卖艺人、猎人则戴磕脑。所以说,好汉们所戴的头巾,不但代表了其身份,甚至还表现了地位等级。

参考资料:《水浒全传》《宋史》《明史》《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国古代服饰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