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博福斯和蒂森-汉斯切尔两家公司经过协商,认为它们已经找到了装甲武器市场上的空白点,那就是一种专门的护卫战车,一种介于步战车和坦克之间的武器装备,它可以用更大口径的机炮等装备为坦克作战扫清障碍,保护坦克不被敌方坦克之外的陆战武器攻击,也可支援步兵作战,这种理念和今天正在发展的火力支援坦克相似,非常具有前瞻性。

t-5455型主战坦克(早期的火力支援车)(1)

为了第一时间占据这一市场空白,两家公司经过合计,决定私底下投资进行开发,在两家技术底蕴雄厚的公司支持下,该项目进行得相当顺利,样车在1977年11月首次亮相,被命名为57护卫坦克(Begleitpanzer 57)。

57护卫坦克的底盘采用黄鼠狼步战车的设计,在当时这款战车已经成熟服役,是可靠的底盘,正面可以抵挡20毫米弹药的攻击,原车尾部开有出入门,具备一定的运兵能力。

t-5455型主战坦克(早期的火力支援车)(2)

真正具有大变化的其实是炮塔结构,57护卫坦克采用一个全新的小型两人炮塔,并且炮塔结构极为不对称。当中安装一门57毫米口径博福斯L70 MK I机炮,保证了对轻装甲目标和其他各类软目标的攻击力,其穿甲能力虽然远不足以击穿绝大部分主战坦克正面装甲,但是攻击侧后时仍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效果,它还能发射近炸引信弹药,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标准的辅助武器为火炮右侧的一挺MG3型机枪,但是机枪同样裸露在外,这意味着炮手需要在外部对机枪子弹进行装填。

t-5455型主战坦克(早期的火力支援车)(3)

该炮的俯仰角度较好,具有-8°~45°的俯仰范围,不过这也是付出了代价的,火炮炮尾并没有完全封闭在炮塔中,当最低俯角射击时,炮尾其实是翘起来的。

它的不对称炮塔左边隆起,里面容纳了车长阵位、全方位观察潜望镜等,右边炮塔则显得扁平,这种设计是为了安装“陶”式反坦克导弹,以及所需的跟踪设备,射手位于发射器下方。有意思的是它的再装填方式,当需要装填时,发射筒头部抬起,直到整个筒身垂直,炮塔上打开一个小型的圆形舱盖,向上装填导弹,然后发射筒再放平回到点火位置。

t-5455型主战坦克(早期的火力支援车)(4)

炮塔后方有两套装弹机,一套为57毫米炮补充弹夹,一套为反坦克导弹补充弹药。不过车内总共可携带的弹药相对来说并不多,主炮只有48发弹药,“陶”式导弹为6枚,对于机炮而言,48发炮弹确实“不经打”,一些主战坦克都能携带这么多炮弹。

对于这款护卫坦克而言,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各方的重视,当时人们普遍接受20、25、30毫米等口径的机炮,对于一款专业的火力支援车并不看好。

t-5455型主战坦克(早期的火力支援车)(5)

博福斯公司也不是没有尝试过继续改进,曾有计划安装L7型105毫米线膛炮,这样一来就具备了主战坦克的火力,不过这款设计也没有走到最后。

目前来看,火力支援坦克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不是主流,随着实战形势的变化,反倒是轮式系列战车越来越受欢迎,不知道未来是否会出现轮式的火力支援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