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全诗(春气始而建立也)(1)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2022年2月4日4时51分,迎“立春”节气。

今年立春,巧遇北京冬奥会开幕!

2月4日,也呼应了“第24届”冬奥会。虎年春节、立春与冬奥,三喜相逢。

此时节,大地开始解冻,蛰虫逐渐苏醒,鱼儿浮在未融的碎冰下游动,“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籍《群芳谱》称:“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也是一年四时之始。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立春开始,渐渐回暖。

但各地仍是乍暖还寒时,大家仍需注意保暖添衣。

立春·物候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东风解冻丨立春后第一个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蜇虫始振丨第二个五日,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鱼陟负冰丨第三个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习俗

打春:为的是生计,图的是丰年

古时,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用土做的春牛,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新一轮农业周期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打春,盛行于唐、宋两代,最早来自皇宫,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古时农业靠天吃饭,一家老小全指着老天爷,因此赋予了立春民俗以祈祷之义。

比如,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浙江地区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

眼下,绝大部分农村已经没有这项习俗了,农业生产早已科学化了,与打春习俗相关的舞春牛、闹春牛等民俗活动已经失去了科学意义,却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供人欣赏。

咬春:古时养生术,今日健康经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以吃为主,节气之日也是如此。立春日吃大萝卜、春饼、春卷,称之“咬春”。因萝卜味辣,古人故曰:“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

咬春,咬的是心情,更埋下一年吃得了苦的韧劲儿。

立春在南方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

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

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古人养生,热衷食疗,咬春咬的是健康。

上文提到的那些咬春的食材,萝卜、韭黄、韭菜等皆为辛味食物,有辛甘发散的功效,按照传统养生观念,有利于升发和保护阳气。

迎春:祈求吉来到,今古同一心

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国家祀典,后来发展为民间的活动,后者要简单并有趣得多,如贴宜春帖、挂春幡等。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在江南地区,立春日要在门上贴上“迎春春来,接福福到”的字样。

立春正时一到,旧时江浙一带的人家还要“焜春”:将樟树根片或风干的樟树枝点燃,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焜”过去,每个房间都弥漫着樟树的芳香烟气。

“焜春”的烟气是引领春天到来的信号。顷刻之间,堂前屋后,衣柜橱下,庭树房栊,都是春的气息。

内地民众的迎春方式很不一样,比如戴春鸡,这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以“鸡”喻“吉”,表示祝愿“春吉(鸡)”。

游春:开始踏青的信号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游春(探春)民间的一种游行。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

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

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 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开始踏青的信号,一直到端午之间都是游春的好时候。

立春·养生

顺应自然:立春之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顺应春天的特点,健康养生需注意保护阳气。保护阳气,要从饮食、起居、心理和运动等方面进行养生。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初春时节不宜过快减少衣着,露出身体。《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注意防疾:俗语说“百草回芽,百病引发”,春天万物萌动,也滋生细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所以春天应特别注意讲卫生,防虫害,多开窗通风,防止疾病发生。春季的气候特点是以风气为主令。

在早春,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后,是以风温邪气致病。所以,春天都为风邪致病。《黄帝内经》说:" 风者,百病之始。" 因为其他几种邪气是借助于风气侵入人体的,像寒邪、热邪、湿邪等。

饮食调养: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春季饮食养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

春天是肝旺之时,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编辑:李晨琰

综合:央视新闻 灼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