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京泽(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新时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时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张京泽(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民族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以深入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贡献。
坚定学术自信,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创新要求。民族高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主力军。民族高校长期致力于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中央民族大学在70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围绕党的民族工作需要和国家发展需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国家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的需要,一批学者和学员承担并出色完成了民族识别,不仅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学理依据,而且取得一大批原创性成果,推进了中国民族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之后,以费孝通、林耀华、王钟翰、马学良、陈连开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杨圣敏、施正一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围绕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22个人口较少民族调查研究,为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又一批学者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上述重大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是中央民族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承担的学术使命。这既是民族高校学术研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成果和体现,也是民族高校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根基和自信底气。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教育需要。民族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既是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与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其中,学校教育要体现大中小幼的一体化贯通,有许多需要从理论层面研究的问题。作为多民族师生共处一个校园的民族大学,作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平台,它本身也需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组织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能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搞简单说教,而要像要求的那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只有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般真正融入各族学生的思想深处和血脉之中。
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实践要求。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就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实践若缺少理论的指导,就会带来盲目的行动;同样,任何理论若脱离实践基础,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目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一定程度存在讲理论多、讲实践少,讲宏观多、讲微观少的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对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的研究不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微观研究和实践研究恰恰是研究的重点和价值所在。理论研究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只有同时做深做细做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其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目标定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构建新时代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体系的重要理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如果研究学科过于单一、研究方法过于传统、研究视角过于狭窄、话语和逻辑过于陈旧,就会大大拖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推进速度,就可能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学理化阐述、学术化表达和大众化传播难以得到深化,不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影响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必须锚定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定位,专注于多学科交叉、多团队合作的联合攻关和综合研究。在此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支撑,离不开一大批老中青学者团队的合作和合力推进。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7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